当前位置: 首页 > 植保技术 > 实用技术

邵东县稻杆潜蝇发生与防治

2015-09-30 来源:邵东县植保植检站 作者:吴社高 【字体:

稻杆潜蝇,又名稻杆蝇,属双翅目,杆蝇科。本世纪以前在邵东地区稻杆潜蝇很少发生,本世纪以来每年均有发生,年度偶偏重发生,成为水稻上的一种明显的次要害虫。笔者将15年来的调查、研究实践整理于文。

1  分布与为害

1.1 分布

1.1.1年度偶偏重发生。稻杆潜蝇在本世纪以前邵东地区很少发生,进入本世纪以来,每年均有发生,偶偏重发生,200220032006200920102014年六年发生量大于往年,为轻发生偏重,但在一季稻上中等偏轻发生。

邵东县一季稻2000-2009年稻杆潜蝇调查(6月中旬)表

内容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被害株率(%

0

2.7

8.1

6.3

3.4

2.9

7.9

3.7

4.1

8.1

9.1

4.3

2.7

3.2

9.5

幼虫密度(条/百蔸)

0

3.1

22.7

19.5

8.9

5.6

21.5

9.1

9.2

21.9

21.7

10.1

6.2

9.5

23.6

1.1.2山冲田发生量大。根据2014625-29日调查表明:山冲田重于垅田,垅田重于平原田。平均幼虫密度,山冲田为61/百蔸,垅田26/百蔸,平原田4/百蔸,其比例为15.36.51.0。稻杆潜蝇初孵幼虫借露水湿润向下移动,至叶枕处钻入叶鞘,再侵至心叶中。当露水干后,幼虫就不能侵入。稻杆潜蝇性喜阴凉。卵期遇上雨水较多,湿度较大,孵化率高。因而,稻杆潜蝇主要分布于地势较高的阴湿多雾的山区。

1.1.3青嫩禾苗田发生量大。根据2014625-29日调查,青嫩禾苗为66/百蔸,老而黄的禾苗3/百蔸,其比例为221。稻杆潜蝇成虫产卵有较强的趋嫩绿性,故嫩绿稻田发生量大。

1.1.4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卵孵盛期雨日多的年份发生重。稻杆潜蝇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入侵,与降雨和温度密切相关,遇上雨水较多、湿度较大时,孵化率高,幼虫侵入成活率高,发生量大。在邵东6月下旬至7月上旬稻杆潜蝇卵孵盛期,雨日多的年份发生重,反之发生轻。

邵东县2000-20146月下旬、7月上旬雨日表

时期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6/下(天)

3

4

6

4

6

3

3

4

1

7

8

5

8

4

7

7/上(天)

2

2

4

2

3

0

4

0

4

5

4

2

0

0

4

实况重发年份

 

 

Ö

 

Ö

 

Ö

 

 

Ö

Ö

 

 

 

Ö

 

邵东县2000-20146月下旬、7月上是日均温度表

时期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6/下(

27.2

26.0

26.5

26.8

27.7

27.5

27.6

28

26.7

27.3

25.1

27

26.8

28.1

24.6

7/上(

28.2

29.1

26.5

28.4

27.3

29.2

28.6

29.3

27.3

25.7

28.8

27.9

29.7

29.3

27.4

实况重发年份

 

 

Ö

 

Ö

 

Ö

 

 

Ö

Ö

 

 

 

Ö

2000-201415年的时间重发的年份是200220042006200920102014年,这六年6月下旬、7月上旬两旬雨日均在7天以上,且7月上旬不少于3天;6月下旬、7月上旬两旬日均温度在26.5-27.5之间,且7月上旬不超过28.8℃。这就是邵东县稻杆潜蝇主害代(第二代)幼虫重发的气象要素标准。

1.1.5一季稻发生量大。根据200961-5日及81-3日的调查(均有嫩绿田),平均幼虫密度,早稻为0.01/百蔸,一季稻21.9/百蔸,双季晚稻5.1/百蔸,早、中、晚稻虫口密度比例为0.0510023.3

2  形态特征

2.1成虫

为一小蝇类,体长2.3-3毫米,翅展5-6毫米。全体鲜黄色,头胸等宽,头部有珠状黑色大斑;复眼大,暗褐色;触角3节,基节黄褐色,第2节暗褐色,第2节黑色膨大呈圆板形,触角芒黄褐色,约等于触角的全长,触角基部上方颜色显著向前方突出,胸背有3条黑色粗大的纵斑,其两侧尚有短而细的黑色纵斑;翅透明,翅脉褐色。足黄褐色,跗节末端暗黑色。腹部纺缍形,各节背面基部有黑褐色横带,第一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黑褐色小斑点,体腹面呈淡黄色。

2.2

长约1毫米,长椭圆形,白色,上有纵向浅凹沟,现波状柳条纹,卵孵化前呈淡黄色。

2.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6毫米左右,略呈纺缍形,体淡黄白色,11节;体壁强韧有光泽;前端略尖,口器浅黑色。尾端分两叉,各叉末端尖,开有气孔。

2.4

长约6毫米,淡黄褐色,尾端分叉与幼虫相似。羽化前体收缩,呈黄褐色,上有黑斑。

3  为害

3.1 幼虫为害习性

幼虫多在天亮前后的4-6点孵化,初孵幼虫借露水湿润向下移动,至叶枕处钻入叶鞘,再侵至心叶中。当露水干后,幼虫就不能侵入。幼虫钻入稻株后5-7天,新叶上就出现被害状。当用电风扇将露水吹干,用毛笔接上虫,幼虫无法行走与侵入,因幼虫借助露水行走,干燥的叶片无法行走。经约2-3个小时就因身体脱水干死了。

3.2 幼虫为害症状

幼虫孵化后蛀入稻株心叶,由于心叶未抽出前是一层层的卷成筒状,幼虫为害取食有几个孔,心叶抽出展开后,能看到若干条细长并列的裂缝,由于心叶内潮湿,故心叶抽出展开后裂缝边缘腐烂,有较强的腐臭味,离裂缝稍远的部位成黄白色,故站在田埂上能看到为害症状。裂缝较大时,遇风一吹,叶片折断。低龄幼虫取食孔较小,心叶抽出展开后,接近为一横排水孔,似稻象甲为害状。孕穗期被害,颖壳成白色,并有腐烂表现似退化的颖花。

3.3 稻杆潜蝇为害状与稻象甲、颖花退化的鉴定

苗期稻杆潜蝇的为害状与稻象甲为害状相似,二者主要区别:稻象甲横排孔成菱形,且孔口周围不腐烂;稻杆潜蝇少数成圆形孔口,大多成纵裂,孔口周围腐烂。孕穗期稻杆潜蝇的为害状与颖花退化相似,二者主要区别:幼穗在分化期间遇不良外界条件,致使颖花退化,抽出后成白色,白色的颖壳无孔口,而稻杆潜蝇为害的,白色颖壳上有孔口,且孔口周围同样有腐烂表现。

4  生活史

据黔阳资料介绍,稻杆潜蝇一年发生3代,发育早的个体可完成4代。以幼虫越冬,越冬寄主有看麦娘、游草等。此虫无明显的休眠,在12月份也有取食活动。越冬代成虫于早春4月出现后,飞至秧田和本田产卵。第一代成虫于6月出现,产卵在中稻及晚稻秧田,单、双季晚稻本田,幼虫危害心叶或幼穗。第二代成虫于8月出现,9月开始产卵在越冬寄主上,幼虫孵化后钻入心叶过冬。

5  药剂防治

防治二化螟的药剂,如酰胺类的农药、甲维盐、毒死蜱等均可防治稻杆潜蝇,施药时应适当增加药液量,亩用30-45公斤,重点是喷心叶,并使田中保持2厘米浅层水。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