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水稻病虫绿色防控工作水平

来源:赫山区植保植检站 2017-12-12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是实现病虫综合治理、农药减量控害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重大举措。近几年来,赫山区植保植检站积极践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扎实推广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创新统防统治服务模式,服务组织成为推广应用主力。

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组织绿色控害能力和水平,始终是赫山植保工作的重点之一。特别是近三年来,在专业化统防统治稳步推进、农户社会化服务需求迫切的情况下,赫山区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14家规范化运作的服务组织从单一的病虫防治逐步发展到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施药机械、统一收购稻谷等“多位一体”新型服务模式,其中益阳农田谋士水稻专业合作社形成水稻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九代”模式(代育秧、代旋耕、代机插、代肥水管理、代病虫草防治、代收割、代烘干、代存储、代销售)。赫山区植保站积极引导和服务,促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渗透到了水稻产业链的每个生产环节,专业化服务组织成为推广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的主力军。

二、创新推广工作措施,加快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推广进度。

赫山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水稻病虫绿色防控工作,成立了赫山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的副区长担任组长。区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一是把水稻病虫绿色防控工作当成提高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措施来抓,作为打造“绿色大米”向品牌农业进军的战略措施之一,并将水稻病虫绿色防控工作纳入全区乡镇绩效考核内容;二是整合项目资源,大力扶持水稻病虫绿色防控工作。区财政每年从《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等项目中调拨资金200-300万元,用于支持水稻病虫绿色防控工作。近几年业,区财政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主要用于补贴性诱杀、太阳能杀虫灯等非化学防治绿色防控技术;三是由区政府组织,农业局牵头创建病虫绿色防控基地,结合现代农业改革示范项目,打造绿色防控核心样板,带动全区全面开展。

三、创建绿色防控风景线,以点带面促推广。

赫山区政府将绿色防控工作着为打造赫山绿色优质品牌大米的战略措施之一,因此决定在省道308公路沿线和省道宁朱公路沿线创建绿色防控风景线,集中示范,统一实施种植抗性品种、药剂浸种和拌种、翻耕深水灭蛹、二化螟和纵卷叶螟性诱剂诱杀、保护天敌控害、科学使用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在兰溪镇汪家堤村、笔架山中塘等村核心区域集中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安装螟虫性诱装置、田垅种黄豆、种植香根草等,形成绿色镶边、白点连线、灯具点缀、彩稻勾图的优美画面,呈现出赫山现代农业“醉美田园”“十里走廊”美好风光。绿色防控风景线的创建成功,从粮食安全生产、病虫绿色防控、农产品食用安全等工作上得到明显提高,社会各界反应强烈,获得来农业部和省农业委粮油、植保专家、杂交水稻专家的称赞与好评。

四、优化病虫防控策略,创新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要求植保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近年来,赫山区根据生产实际,重点推广方便、简单、实用、群众易于接受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以农业防控、保健栽培、生物防治、性诱技术、灯光诱杀等非化学防治手段,保护利用天敌,自然生态调控,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变田间生态环境,提高水稻抗害耐害能力,达到控制病虫基数,降低病虫暴发几率,保障水稻生产安全的目的。通过大量的试验示范,成功探索出适合赫山区的绿色防控技术,并加强各项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综合技术体系。2017年赫山区推广应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达45万亩,其中抗病虫品种45万亩、深水灭蛹45万亩、杀虫灯诱杀1.1万亩、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诱技术5.8万亩、香根草诱集0.6万亩、田垄种豆20万亩、生物与环保型农药防治300万亩次。

五、创新给力,赫山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工作成效显著

2017年赫山区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45万亩,通过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实施,达到了农药使用减量、病虫有效控制的目的。一是绿色防控项目区不仅控害增产的效果优于非项目区,而且减少了用药次数,降低了农药费用和防治用工等防治成本,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初步统计,绿色防控区域平均每亩减少用药1.5次,其中减少用药成本24元,减少防治用工费用15元;双季稻增加产量100.1公斤,全年每亩增效319.28元,全区共创经济效益1.4亿元。二是绿色防控工作全面推进,不仅确保了赫山稻谷质量的安全,而且提高了赫山大米的品质和市场知名度,获得了当地农民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为赫山区打造优质绿色大米打下奠定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三是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了用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20%;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天敌,对优化农田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7年调查统计表明:项目区晚稻前期蜘蛛、黑肩绿盲蝽等天敌数量达到245头/百从,比非项目区的160.1头/百丛增加53.0%,保证了田间生物的多样性,提高了生物自然控害能力,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推进了农业生物灾害的可持续治理,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