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趋势 | |
全国农技中心 | 2015年01月21日 |
2014年12月11日至12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各省(区、市)测报人员和有关专家对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根据病虫源发生基数、冬春季全国气候趋势预测和作物种植情况综合分析,预计2015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维持多发、重发和频发态势,全国累计发生面积约53亿亩次,以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威胁最大。水稻“两迁”害虫、水稻螟虫、小麦蚜虫、玉米螟重发区域广,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和马铃薯晚疫病存在流行的风险,小麦条锈病、粘虫、二点委夜蛾、飞蝗和草地螟总体发生平稳,但局部地区有重发可能。
一、水稻“两迁”害虫
稻飞虱在华南、西南南部、江南、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大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区大发生概率高,西南北部和江淮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4.2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在黔、湘、鄂局部稻区大发生,华南和江南大部、西南东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西南西部、江淮和华南南部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6亿亩次。
“两迁”害虫境外虫源地具备较为充足的虫源基数,其中,越南2014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和严重发生面积分别较2013年增加49%和102%;稻飞虱发生面积较2013年减少6%,接近常年。目前我国华南、江南、长江中游稻区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栽插期、生育期不整齐,桥梁田多,加之水稻主栽品种仍以粗秆大穗、优质高产型为主,生长量大、田间郁闭,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水稻“两迁”害虫的发生繁殖。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华南、西南稻区2014年冬季和2015年春季,温度偏高1-2℃,降水偏少2成左右,总体有利于“两迁”害虫越冬,对春季“两迁”害虫的迁入无明显不利影响;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春季温度接近常年,降水偏多,有利于“两迁”害虫的迁入和繁殖。
二、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在西南中北部、长江中下游总体偏重发生,湖北等局部早稻主产区大发生,华南、西南南部、江南和东北稻区中等发生;大螟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有明显上升态势。全国发生面积2.6亿亩次。
据调查,二化螟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的冬前基数高于2013年,华南、西南和东北稻区略低于2013年。其中,江南、长江中游、东北南部稻区亩活虫数为3000-5000头,西南、东北中北部稻区为1000-2500头,长江下游稻区为200-500头,具备中等以上发生程度的虫源基数。三化螟在华南稻区冬前亩活虫数为200-400头,其中华南东部较2013年减少近50%,华南西部与2013年接近。大螟在长江下游稻区冬前亩活虫数为50-400头,其中江苏较2013年增加22%。我国主产稻区机收面积不断扩大,残留稻桩高,有利于水稻螟虫的越冬、发生和繁殖。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4年冬季和2015年春季,华南、西南稻区温度偏高1-2℃,降水偏少2成左右,高温低湿条件有利于螟虫越冬;东北中北部稻区温度偏低1-2℃,降水偏多2成,对螟虫越冬和春季存活有不利影响;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降水偏多,温度接近常年,对螟虫越冬和存活有一定抑制作用。
三、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发生最重的区域为河北、山东,可达大发生,华北、黄淮的其他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四川、宁夏达偏重发生,西南、西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4亿亩次。
冬前各地调查,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麦区蚜虫普遍发生,大部麦区秋苗虫量高于2013年同期,接近常年水平。平均百株蚜量,山西、河南、安徽、陕西、山东、北京、河北、宁夏分别为7.4头、6.5头、5.1头、5.0头、4.6头、4.1头、2.7头、1.9头,与2013年同期相比,北京偏低68%,其他大部省区偏高50%-200%;与常年同期相比,北京、山西分别偏低53%、34%,其他大部麦区接近。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4年冬季,除华北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外,长江中下游和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对蚜虫的越冬总体有利;西南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0.5-1℃、降水偏少1-2成,有利于蚜虫冬季发生为害。2015年春季,华北、黄淮北部、西南和西北大部气温偏高或正常、降水接近常年,对以上地区蚜虫发生为害有利;黄淮南部、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多,对蚜虫种群上升有不利影响。
四、玉米螟
一代玉米螟在东北北部偏重发生,东北其他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1.6亿亩;二代在新疆南部和伊犁河谷偏重发生,东北、华北、西南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1.2亿亩;三代在河南东部局部偏重发生,黄淮海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7000万亩。
据各地冬前玉米螟基数调查结果,平均百秆活虫数,黑龙江、吉林、新疆为44-75头,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和湖北为30-40头,天津、河北、山西、陕西为10-20头,其中,吉林比前3年平均值、2013年值增加10.5%、23.8%,内蒙古比2013年增加43.6%,天津、湖北比近三年平均值分别增加17.7%、11.8%,其他大部省份数量低于近几年。近几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为玉米螟发生提供了充足的寄主食料条件。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5年春季,东北东部、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对当地一代玉米螟发生为害有利。
五、粘虫
一代粘虫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麦区偏轻发生,二、三代粘虫在黄淮、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中等发生,西南和北方其他大部地区偏轻发生,但不排除在局部地方有高密度集中为害的可能;全国发生面积为7000万亩次。
据各地高空测报灯监测,2014年夏末秋初,我国东北、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均诱到粘虫成虫,其中,辽宁彰武、内蒙古通辽、北京延庆、天津宝坻、河北栾城、山西万荣、山东莱州、上海奉贤、江西万安、福建霞浦、广东蕉岭累计诱虫量在400头以下;山东北隍城岛9月份诱虫量为1987头,远远低于2013年2.85万头和2012年42.81万头,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值;四川安县9月份累计诱虫量达4.78万头。近年来我国北方玉米主产区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为二、三代粘虫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食源,作物布局有利于粘虫的发生为害。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4年冬季,华南、江南和西南等南方地区气温正常或偏高1-2℃,对粘虫越冬和发生有利;2015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大部气温正常,降水偏多,上海、江苏、安徽、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浙江北部偏多2-5成,对一代粘虫发生尤为有利。
六、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大部地区中等发生,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山西南部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2500万亩。
2014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8省(市)35市(区)发生,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6省冬前查见越冬虫源,虫源面积为859万亩,比2013年增加5.3%。平均每亩虫口数量,山东为60头,安徽为33.4头,河南、山西为20头,河北为13.3头,其中河北邯郸、山东东营、山西运城、安徽宿州、江苏徐州等地最高在453-1334头之间。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4年冬季,黄淮海大部气温和降水接近常年,对二点委夜蛾越冬无不利影响;2015年春季,河北中南部、山东中北部气温偏高,其他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对二点委夜蛾春季发生为害有利。
七、飞蝗
飞蝗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250万亩次,达标面积为1330万亩次。东亚飞蝗在黄河滩区大部及环渤海湾、华北湖库部分蝗区中等发生,其他蝗区偏轻或轻发生;发生面积约2000万亩次,达标面积1150万亩次。其中,夏蝗发生面积1110万亩,达标面积715万亩,河北南大港、海兴、安新,山西芮城、永济,山东东明,河南中牟、巩义、濮阳,陕西秦都,海南东方等地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西藏飞蝗在川藏大部常发区中等发生,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川藏河谷地区局部有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的可能;发生面积160万亩,达标面积130万亩。亚洲飞蝗总体偏轻发生,主要发生在北疆阿勒泰、塔城等边境地区和南疆阿克苏、喀什部分湖库湿地,黑龙江和吉林局部苇塘湿地仍可能发生高密度群居型蝗虫,不排除境外飞蝗迁飞入境为害的可能;发生面积90万亩,达标面积50万亩。
据监测,2014年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秋残蝗面积和密度低于近几年,其中,东亚飞蝗秋残蝗面积831.7万亩,比2013年、近五年平均值和近十年平均值分别减少4.5%、6.1%和12.8%;平均亩残蝗密度11.0头,比2013年和近十年平均值分别减少12.5%和5.8%;河北南大港、海兴、安新,山西芮城、永济,山东东明,河南中牟、巩义、濮阳,陕西秦都,海南东方等地发现每亩100头以上的高密度残蝗点片,合计面积为8.1万亩,比2013年、近五年平均值和近十年平均值分别减少17.1%、55.6%和72.3%。亚洲飞蝗残蝗面积30.0万亩,比2013年减少29.6%,每亩残蝗密度大于21头的面积为1.8万亩,比2013年增加1.3倍,比2012年减少58.1%;平均亩残蝗密度3.2头,比2013年减少16.3%。西藏飞蝗残蝗面积73.9万亩(四川农区残蝗面积2.9万亩),接近2013年值,平均亩残蝗密度6.6头,略高于2013年和近年均值。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4年冬季,主要蝗区除新疆北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外,其他蝗区气温较常年接近或偏高,降水正常或偏少,对蝗虫越冬有利。2015年春季,亚洲飞蝗、西藏飞蝗发生区和华北及华南东亚飞蝗发生区气温正常或偏高、降水正常,有利于以上地区飞蝗的发生为害,黄河及以南东亚飞蝗发生区降水偏多,对此区域飞蝗发生有不利影响。另外,近几年,黄河滩区和华北湖库区水位下降,东亚飞蝗宜蝗范围扩大、区域增多,蝗区生态环境有利,增大了局部地区高密度发生为害的可能。
八、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偏重流行区域在四川西北部、甘肃陇南及陇中、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新疆北疆、西南和西北其他大部、河南南部、湖北江汉平原等地中度流行。全国发生面积约2000万亩。
2014年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生面积小、总体病情轻。甘肃、宁夏、陕西等西北主发区发生面积251万亩,是2001年以来最小的一年,其中,甘肃陇南、陇东、陇中、宁夏南部山区、陕西关中多以单片病叶至小型发病中心为主,各地平均病田率为20%-40%,平均病叶率多在0.1%以下,仅平凉市庄浪县、定西市临洮县、甘南州临潭县、宁夏原州区、彭阳县部分田块发病较重。青海省乐都、尖扎、化隆、贵德、循化5县查见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平均病叶率0.5%-2.0%,是近年来发生较重的一年。新疆伊犁、阿克苏2州(地区)的2个县零星见病,发生面积0.03万亩,病情是近五年以来发生最轻的一年。四川北部绵阳、广元、凉山州3个市5个县2014年冬前见病,属于发病较早的年份,但晚于2013年,见病点也少于2013年;湖北襄阳市枣阳县于12月2日始见,云南、贵州、重庆、河南等西南和汉水流域的其他冬繁区尚未见病。据国家气候中心趋势,2014年冬季和2015年春季,西南麦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对条锈病冬繁和春季流行不利;湖北北部等汉水流域和江淮地区气温正常,降水偏多,对病害冬繁和春季流行有利;西北等北方麦区春季气温偏高、降水正常,对病害流行无明显不利影响。
九、草地螟
一代幼虫在新疆阿勒泰、内蒙古中西部偏轻至中等发生,西北、华北、东北大部轻发生,发生面积约500万亩。如果夏季境外虫源大量集中迁入,不排除二代幼虫在局部暴发的可能。
据秋季草地螟越冬基数调查,我国内陆主要越冬虫源地为内蒙古中西部和东部5盟(市)7旗(县),宁夏石嘴山市2县(区),陕西榆林市府谷县和河北张家口市康保县;四省(区)越冬面积分别为75.18万亩、6.0万亩、1.0万亩和0.54万亩;越冬活茧加权平均密度分别为每平方米0.30头、0.01头、0.01头和0.17头;全国越冬总虫量为1.46亿头,与近5年越冬基数相比,仅高于2011年,远低于其他年份,仍为2001年以来较轻的年份。
此外,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县(市)调查发现越冬虫源,越冬面积18.0万亩,越冬活茧加权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0.04头,越冬总虫量为480万头,远低于近5年。目前没有2014年俄罗斯及周边国家草地螟严重发生和越冬基数大的报道,因此,周边国家为我国提供大量越冬虫源的可能性较小,但不排除一代成虫集中迁入造成二代幼虫重发的可能性。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5年春季华北、西北大部等草地螟主发区气温、降水正常,对寄主植物生长、越冬代成虫的羽化、宿留、繁殖和一代幼虫发生为害较为有利;东北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低温潮湿的气候条件不利于草地螟的发生。
十、气候型流行性病害
稻瘟病在西南东部、江南南部、长江中下游局部稻区存在大流行的可能,东北大部稻区偏重流行,江淮以南大部常发区中等流行;发生面积为7000万亩次。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大部偏重流行,黄淮麦区、新疆伊犁河谷为中等流行;发生面积为8500万亩。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偏重发生,局部感病品种可达大发生,西南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9000万亩。马铃薯晚疫病在西北、东北、华北和西南等主产区有偏重流行可能,以西南东部、甘肃中南部、内蒙古东北部、山西北部和黑龙江中西部等地区流行风险最高;发生面积约3500万亩。
据分析,目前各地主栽的作物品种均有利于上述病害的发生流行。其中,西南常发区和东北北部稻区稻瘟病抗病品种种植比率下降至20%-40%。我国小麦品种除鄂麦、扬麦、宁麦系列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抗性外,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和华北麦区主栽品种多不抗赤霉病;江淮麦区引种北方高产品种,加大了此区域赤霉病流行的风险。东北、华北主栽玉米品种对大斑病抗性普遍较差。全国马铃薯主产区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在70%以上,且由于多年连茬种植,病菌群体的变异导致抗性减弱。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和马铃薯晚疫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各地病害发生期的气温条件多适合,水稻分蘖和抽穗期、小麦抽穗扬花期、玉米拔节至抽穗期和马铃薯开花期是易感病期,此时期的降水是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阴雨连绵或雾多雾浓,田间湿度大,病害会大流行。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5年春季,长江中下游、江汉、江淮、黄淮麦区降水偏多1-2成,且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偏多2-5成,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日超过2天,赤霉病则会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