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查询 > 植保技术

2016年祁东县水稻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及控防对策

2016-11-30 00:11 来源:衡阳市植保植检站 作者:祁东县植保植检局 【字体:

一、发生与损失实况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钻心虫,系水稻等禾本科作物钻蛀性害虫,有第一号稻虫之称,凡水稻区都有暴发成灾的特点,近二年正是全省全市全县水稻二化螟大暴发的年份。根据我县测报人员调查分析:螟虫抗药性的增强,田间耕作制度的改变,螟虫生活习性的多样(具有杂食和寡食性特征,生命力极强,无法根除,故为水稻常发性重大害虫之首,无论有无水稻均能生存,但以水稻为最爱寄主,常常群集危害成灾),种植大户的粗放防治,水稻面积的分散与持续减少,抛荒田的增加,栽培管理的粗放,大户防治水平的低下,以及气侯多变与插花种植的普遍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导致成为了我县二化螟在去年大发生的基础上持续大暴发的根源,2016年初步估算,仅三代二化螟危害一季稻损失面积达10万余亩,亩平损失稻谷60公斤,最高达400余公斤,成灾面积约0.8万亩。主要集中在三代二化螟尾峰对一季稻和部分双季晚稻的严重危害。年度总体二化螟损失以中西部明显重于东部,中晚稻明显重于早稻,受灾的种植户基本上为大户或专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或示范性公司等)。

二、大发生原因

众所周知生物灾害的形成有两个基本要素,即种群剧烈增长和控制失效。影响生物种群消长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就二化螟来说,种群增长的内因,首先是它喜食水稻作物,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取食和危害10多种寄主植物;其二繁殖力强,一年可繁殖四代以上,产卵量和增殖潜能大,在不防治的情况下,可达约100倍的增长速度,这些属于遗传特性;从外因上分:主要有防治因素、耕种因素、地理因素和气象因素,具体表现有以下5个方面:

1、二化螟基数大。这是造成成灾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一是今年冬后二化螟发生基数大。尽管去冬今春进行了控防宣传与1-2次培训,提倡了及时翻耕板田灌深水灭蛹技术,但绝大多数地方停在宣传和口头上,缺乏具体指导措施,另外性诱灭虫等绿色防控和保护天敌技术也无人问津,很多大户难以接受或想当然,自以为是。所以冬后定案调查结果是:风石堰观察区二化螟加平亩活虫1515条,比去年(468)增加2.24倍;面上调查白鹤街道、洪桥街道、太和堂镇、砖塘镇、灵官镇、归阳镇等地加平亩活虫1652.8条,比去年(527)增加2.14倍,剥查千根稻草活虫达59.7条,折二化螟亩平残虫497.3条,合计冬后二化螟大田加平亩虫量2150条,比去年(711) 增加2.02倍,比常年(799)增加1.69倍,属持续性大暴发的虫口基数。其中灵官镇、蒋家桥镇和城连墟乡等地冬后二化螟加平亩虫量达2.4-10万条,最高达25万条。今春尽管我们下发了《病虫情报》和关于《全面推行春耕灌水灭虫控制螟虫大暴发》的通知, 同时在农业信息网统防统治会上作了专题强调,但很多种植户为了减少在插前的稻田杂草,基本到插前才翻耕灌水,延误了翻耕灌水灭蛹的好时机;故我县早稻期间螟虫基数一直较大。二是二代二化螟部分种植户未进行防治。不少种植户有认为禾齐穗虫子吃不进而不愿治虫的传统习惯,故早稻后期6月底的战役部分农户特别是大户未能进行及时的防治,从而导致二化螟发生数量继续增大。三是夏秋高温干旱和秋后阴雨多变的天气极于二化螟暴食和繁殖,而不利于防治。由于7月以来持续高温干旱,我县部分中晚稻出现了缺水枯死灾情,部分农户放弃了防治,导致三代基数增大;而防治三代二化螟又碰上8月立秋后的时阴时雨天气,不利于防治,即使防治了,也表现药效不佳。所以整体来看,二化螟从一代定案早稻亩平残留1030(3150);到二代定案早稻亩平残留达1315(5572),中稻达1282(6286);到三代定案晚稻亩平残留1945(21644),中稻达2080(43932),属于逐渐上升的基数;目前第三代二化螟已经造成不少一季稻成灾,损失惨痛,属我县螟害历史上第6大发生和损失年。随着一季稻的收割;现在的第四代二化螟,发生数量将还会增大,若不高度重视或者防治不力,四代二化螟还会造成不小晚稻成灾失收。

2、螟虫抗性增强。目前我县大面积施用的是20%康宽、普尊、福戈等(氯虫苯甲酰胺)30%稻腾、20%垄歌(氟虫双酰胺)、10%龙灯福先安(氟苯虫酰胺)等,都属于酰胺类农药,由于推广有7-8年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抗药性,若未掌握好准确的防治适期和方法,防效会很不理想。试验证明,目前酰胺类的四大天王的防治效果已经明显下降,治螟效果不到80%,因此必须混用速效药和同时掌握准确的防治适期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效;这对目前未通过系统培训的大户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况且,我县的地形特殊——呈扁担形,东西差异大,防治也不一,而不同乡镇的区域又形成许多小气候,如东区防治要早于西区;山区防治要迟于大垅大町,因为山区气温低,二化螟发育迟些。所以全县的防治光靠二、三个测报人员是无法到位的,必须靠政府引导和部门指导。

3、施药方式不当。这也是造成二化螟成灾的又一重大原因。目前我县推介的主打药剂均是以打卵孵高峰和一、二龄幼虫高峰前为最佳的防治适期,当超过三龄以上虫子或者说已经蛀入茎杆表现为害症状时,即使再加入较多的速效药,再施用高效的新型药剂,其防治效果也大打折扣;目前防治不当的主要表现有:(1)防治不及时。由于种植大户或合作组织种植的面积大,实行的是粗放式管理,很难做到在最佳防治时期5天内施完药,如蒋家桥大户曾超徕由于一季稻防治延期,损失亩平稻谷最小150公斤。(2)施药量偏小或施药不均。目前我县大面积施用的是酰胺类农药,由于该类药剂用药量小,兑水拆包时容易遗留部分在包装袋没有冲洗,导致防效不好;另外,大户或合作社请人打药时往往不太细心均匀,随便田间一打了事,结果施药不均,也造成局部的防效不好和成灾现象。如白地市镇种植大户官武生请人打药防治100多亩,因施药不匀,螟害火凼严重,稻谷损失亩平100公斤以上。(3)兑水量偏小。我县水稻病虫以喷雾法为主,而一些种植户、特别是大户或合作组织为了图快省工,都用大型药械超低量喷雾,结果造成药水传导不足而影响了防治效果。(4)盲目防治。大部分种植户在防治前后未能调查,也缺乏技术人员指导,不能因田而治,也不能精准施药,只是盲目地打药,一般一个月或半个月打一次了事,结果造成药剂浪费而防效极差。还有晴天大太阳整个上午都打药,药剂被太阳影响直接降低了防效。

4、栽培条件有利。听部分专家说,某种意义上来讲,螟虫是人为害虫,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假如没有大面积、高密度、高产量、高营养的稻株哪里会有成群主食水稻的高密度二化螟种群?高产栽培加之插花混栽,人为地造成了螟虫大发生大繁殖的理想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杂优面积大,占比95%以上,其中98%以上为粗秆大穗型品种,有利于二化螟取食为害和繁殖,不仅发育快,且繁殖能力强,据田间调查,我县杂交稻二化螟卵块最大的达110粒,是普通常规稻的3-5倍。按每蛾产卵2-3块计,则繁殖系数达到220-330倍。(2)水稻混栽普遍,栽期不一,双季稻面积缩小,单季稻面积扩大,冬闲未耕板田增多。一方面增加了桥梁田,有利二化螟过渡繁殖和拉长危害期;另一方面,寄主增多、食料丰富,增强了其种群繁衍能力与危害程度。(3)简化栽培,重化肥,轻视有机肥现象严重。致使禾苗生长嫩绿,散发出来的稻酮芳香化学物质极易招致严重的螟害。(4)田园不清洁,到处杂草丛生,有利于二化螟转移和转寄繁殖与取食危害。由于二化螟不象三化螟属单食性,它有多种寄主植物,包括水稻、禾本杂草、玉米、高梁、甘蔗、茭白、芦苇和茅草等10多种,它都能取食危害,因此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田边、山边、沟边、河塘边、草堆和屋前屋后都是它的栖息场所,一旦碰上合适时机,它就暴发危害。(5)全县水稻种植面积逐渐下降,而单位地区的二化螟数量持续增长,势必集中群集为害水稻,特别是插花严重的中晚稻,不出现成灾才是怪事。                            

5、防治水平低下。由于农村有点知识的年轻劳力大都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文化素质较差,无论种植户的大小,施药人员多是老人和妇女,整体治虫水平差。一是即使下发了病虫信息和防治技术,也无法传递不到位(因为不懂);二是施药管理不到位。由于不少种植户对防治认识不足,了解田间病虫也不足,药前田间未能调查、也未灌浅水,施药后碰到下雨也未能及时检查和进行补施,往往到成灾了才告急或上访追责,唯独不知道自身的问题;三是文化程度偏低,打药是看别人的样,购药也跟随感觉走,不擅于交替轮换用药和进行配药,所以防治是无适期、无方法和无对象的盲从防治                                     

三、防控措施与对策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践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我县应坚持在搞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实行精准化学防治。

1、推行全面消灭越冬虫源。一是处理和集中烧毁带虫稻草;二是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拾毁外露稻桩,堆制沤制腐烂有虫稻草和稻桩。三是及时进行春耕灌深水灭蛹,可减少70%以上的虫源量。

2、推行农业栽培措施治螟。一是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搭配,尽量避免混栽,栽秧时间差异和水稻成熟期差异不宜太长,尽可能提倡连片种植,实行统一播种、统一育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和统一机收的五统一栽培模式,尽可能减少桥梁田,尽可能错开水稻危险生育期与二化螟为害期。二是深水灌溉灭虫,二化螟卵块开始盛孵时,稻田排水,降低蚁螟为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各灌深水一次,淹没叶鞘,保持2—3天,可淹死大量蚁螟;始蛹前降低水位,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淹死大量虫蛹。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水稻抵抗螟害能力。四是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提倡有机肥和平衡施肥技术,使水稻生长健壮。

3、推行生防和性诱技术,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一方面保护利用赤眼蜂、寄生蜂、线虫等天敌;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另一方面,在连片稻区安装二化螟性诱捕器,每亩一个诱捕器,放一支二化螟诱蕊即可诱杀7成以上的雄成虫。

4、推行科学安全的物理防治。在连片种植稻区大力提倡灯光灭虫和生态调控技术,最好安装太阳能或频振式灭虫灯,每台可辐射30-50亩,能灭杀降低80%左右的虫源,同时减少用药1-2次,降低环境污染。

5、推行精准化学防治。加强调查,做到有的放矢。一是增强县站和各乡镇联系点的测报力量,做到情报准确入户;二是尽可能防治指导到户。一般要求每个大户或合作组织有一名通过学习或培训的技术员,能做到药前3-5天进行调查,看是否达到防治指标和决定是否用药,药后7天能调查防效,看是否需要补治,绝不能搞盲目的半个月或一个月防治一次。适时适策防治。防治策略是统防秧田、综治本田,狠治一代,巧治二代,重视三、四代。防治适期必须掌握在造成危害损失之前,目前以卵孵初期至高峰期施药为宜。一方面一代在秧田和水稻生长前期开始发生,此时用药,由于水稻群体较小,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省时省工省药,到了二代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群体较大,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另一方面,一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或始见个别假枯心时就可按指标用药防治,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若在二化螟盛发时,水稻处于孕穗抽穗期,应重视防治白穗和虫伤株的防治(二、三、四代),以卵盛孵期后1520天未成熟的稻田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田。大力示范推广高新替代酰胺类的好产品、好技术,如34%斯品诺等尚无抗药性的高效产品与技术

6、强化宣传与培训。一方面增加县级植保投入预算,特别是重大病虫应急防控和自然灾害补损预算; 另一方面大力进行技术宣传和培训,让广大种植户掌握基本的防治知识和技能。大面积提升病虫防治水平。

 

【我要纠错】【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