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查询 > 植保技术

2013年双牌县中晚稻胡麻叶斑病偏重发生特点及原因

2013-12-24 11:12 来源:永州市植保植检站 作者:双牌县植保植检站 【字体:

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8年双牌县的水稻胡麻叶斑病一直是轻发生,2009年后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已逐年上升为我县水稻的主要病害,中晚稻受害程度明显重于早稻,2013年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发生,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20年来罕见。现对其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如下。

一、中晚稻胡麻叶斑病发生特点:

1、发生期早,流行期长

根据田间调查,水稻整个生育期都有胡麻叶斑病发生,一般在大田返青期开始发病,分蘖期迅速蔓延,到孕穗期达到发病高峰期,根据县病虫测报站及尚仁里乡、理家坪乡、江村镇、麻江乡调查,616日在部分中稻田上开始出现病斑,7月中下旬进入流行期,此时我县中稻区田间维持较高气温,禾苗生长嫩绿,分蘖迅猛,是水稻极易感病阶段,胡麻叶斑病也在此阶段快速流行蔓延,到8月中旬中稻进入孕穗后期达到发病高峰。当中稻进入抽穗期后,中稻大部分功能叶已感病。晚稻在8月中旬晚稻返青分蘖期开始发病,分蘖后期迅速蔓延,9月上旬晚稻孕穗期达到发病高峰。

2、发生面积大,分布区域广

根据调查统计,2013年全县15个乡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胡麻叶斑病,在7月中下旬中稻分蘖期全县发生面积达0.63万亩,占中稻总面积的18%,在8月中旬中稻孕穗后期,全县发生面积0.86万亩,占全县中稻种植面积的25.3%8月中旬晚稻发生面积0.36万亩,占晚稻总种植面积的9%9月上旬晚稻发生的面积达0.68万亩,占晚稻面积的17%。发病田块主要分布在各种小河流边沙质化重、保水保肥能力差、灌溉能力差的严重干旱的田块,长期积水透气条件差的烂泥田块。这些田块的禾苗往往生长不良,缺素症状明显,容易诱发胡麻叶斑病。

3、品种间发病存在一定差异

据在江村镇黑累村和双井村调查,发病田块不仅具有很强的区域性,而且在同一区域中,不同水稻品种的发病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在病区内(黑累村)的水稻品种中,有2个品种(深优8086和农香优204)种植的9个田块首先发病,此9块田间隔有一定距离,但始病期基本一致。这些品种发病后一周之内,其他品种的田块相继感染发病,至水稻孕穗期调查,先感病的深优8086病叶率96.5%,后感病的其他品种病叶率为88%,两者差异不大。但同时在双井村种种植的深优8086和农香优204,病情却相对很轻,有的只有少量病斑。

4、为害严重,产量损失大

在重病区发病中心调查,水稻分蘖期发病田块病叶率一般为25.2%-46.8%,平均为35.6%,病情指数4.6-16.3,平均为9.2;水稻孕穗期发病田块病叶率一般为35.2%-90.2%,平均为56.7%,病情指数5.3-33.6,平均为16.8,发病最严重的田块病叶率达到100%,病情指数达到92。发病田块禾苗生长缓慢,分蘖期推迟46天,分蘖减少,植株偏矮,在分蘖期伴随矮缩病同时发生,发病轻的田块抽穗不整齐,稻穗短小,灌浆期延长,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损失率一般在20%左右。发病重的田块,到水稻孕穗期,叶片干枯,呈火烧状,损失率一般在40%左右,有的田块甚至全田整株枯死,颗粒无收。

二、胡麻叶斑病偏重发生原因分析

1、气候因素

2013年中晚稻生产期间,特别是7-8月份,气温偏高,雨量较少,夏秋旱明显,有利于水稻胡麻叶斑病的发生和流行,据县气象局观测记录7月份平均气温为30.2℃,比上年同期高1.4℃,比历年同期平均高1.7℃8月份平均气温 28.7℃ ,比上年同期高1.4℃,比历年同期平均高1.1℃8月份降雨量14.4mm,比上年同期减少152.6mm,比历年同期减少115.3mm

2、肥水管理

由于今年夏季高温,秋旱明显,晚稻插植时间普遍比常年推期,再加上上半年的洪涝灾害,农田水利设施受毁严重,灌溉条件相对不好,部份田块直接被洪水浸泡冲刷,沙质化严重,有机质减少,保肥保水能力差,因缺水很多田块只能进行一次追肥,出现明显的缺肥症状,植株生长不良,早衰严重,抗病能力明显下降,是诱发胡麻叶斑病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今年我县中稻生产期间,几十年一遇的78月份连续高温干旱,空气干燥,影响禾苗分蘖期的正常生长,制约根系对有效钾的吸收,导致胡麻斑病大面积发生。8月分降雨量只有 14.4mm ,造成中稻后期断水过早,从而加重了病害的发生。我县晚稻生产普遍不受重视,肥水管理跟不上,水稻田块不施有机肥,前期基肥严重不足,后期追肥很少施用,或用量相当小,导致缺肥现象严重,极易诱发胡麻叶斑病的发生。

3、病源因素

虽然近10年以来水稻胡麻叶斑病在双牌县一直轻发生,但在保肥保水能力差的田块,长期积水通透气条件差的烂泥田以及发生座蔸严重的田块均有零星的胡麻叶斑病发生为害。当地农民对此病都不太了解,常常忽视防治工作,给初次侵染提供了充足的菌源,今年中稻条件适宜,在发病初期,大部份农民由于不懂防治方法,病害经传播和再次侵染后菌源积累更大,导致了胡麻叶斑病的大发生和大流行。由于中稻胡麻叶斑病发生面积大,导致晚稻菌源田丰富,给晚稻胡麻叶斑病大面积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问题与思考

1、我地水稻胡麻叶斑病的发生规律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

水稻胡麻斑病是一种全球性病害,曾经对水稻生产造成过毁灭性的影响。1745年在印度孟加拉因胡麻叶斑病大发生造成水稻大面积失收,从而造成饿死200多万人的世界著名事件。近年来的病虫监测结果表明,水稻胡麻叶斑病有一种死灰复燃的迹象,已上升为我地中晚稻的主要病害,目前我国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的研究报道较少,我们对胡麻叶斑病暴发的流行规律、为害损失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还了解很少,农户防治此病只是用防治稻瘟的药进行防治,效果很不理想,今后我地是否会继续大面积发生为害,有待于继续跟踪调查。

2、各级政府、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胡麻叶斑的防治

根据县农业局植保站和各乡镇农技站调查结果表明,水稻胡麻叶斑在我县双季稻区的中晚稻发生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和综合结果,其自然因素主要是受异常气候影响(如201356月份的洪涝,78月份严重干旱),造成上半年的洪涝灾害严重,下半年干旱少雨的特殊天气,适宜胡麻叶斑病的发生流行。主观因素主要是人们普遍对该病认识不足,对农田长期进行掠夺性生产,长期施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地过度贫瘠,有机质减少,保肥保水能力差,植株生长不良,进一步加重了病害的发生流行。对胡麻叶斑病的防治要引起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制定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冬种绿肥,改良农田,对水稻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减少病害的发生。

3、防治水稻胡麻叶斑病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2013年我县中晚稻胡麻叶斑病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看,在连续出现长期高温干旱,秋旱严重的年份,中晚稻胡麻叶斑病有可能大发生流行,一旦进入病害流行期,药剂防治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在防治策略上,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防治措施上,要深耕灭茬,及时处理上茬病稻草,减少菌源,在播种前要用专用药剂浸种消毒,在肥水管理上要实行合理配方施肥,尤其是增施磷钾肥,科学用水,既要避免长期深水灌溉,又要防止中晚稻中后期断水过早而受旱,对胡麻叶斑病的发生可以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在田间发病初期就要用药防治,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我要纠错】【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