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查询 > 植保技术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成因与防治对策

2013-12-04 11:12 来源:溆浦县植保植检站 作者:贺德全等 【字体:

贺德全 曾小菊

 

  要:通过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特点及暴发原因的分析,明确了毒源的大量积累与传毒昆虫的加重发生是导致该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气候、品种与防治不当等因素对该病害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狠抓种子浸种或拌种处理和抓好水稻秧苗期及分蘖期喷药防治,可较好控制其危害。

关健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1   前言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Fijrirus(RBSD).Reovirid]是一种由白背飞虱传毒引起的病毒病。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组合等发生变化,并随着毒源的大量积累与传毒昆虫的加重发生,导致该病在溆浦县重发生。2009年全县发病面积达1446.67hm²,占水稻总面积的3.5%,发病严重田块病蔸率高达16—42%,个别丘块高达76%,给水稻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对该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相应防治对策,对控制病害危害,保障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病害基本情况                  

2.1  发病症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毒的病毒性病害。据观测,水稻秧苗二叶一心时就开始显症,在整个秧田期和分蘖初期发病流行最为严重,水稻发病后表现为植株矮缩、叶色深绿、叶背及茎杆出现条状乳白色或蜡白色,后变深褐色小突起、高位分蘖及茎节部倒生气须根,不抽穗和穗小,结实不良。水稻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杆上有短条状瘤突。

2.2  发病特点

2.2.1  发生范围呈扩大趋势。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县一直未有发生,但自2005—2006年稻飞虱大暴发以来,开始在溆浦县部分地方发生。2007年该病主要在溆浦县低庄镇的思溪村、镇宁村、排子田村和卢峰镇麻阳水村发生,发生面积153.33 hm²2009年,该病突然呈现由点到面扩大流行的态势,发生范围迅速扩大。在溆浦县水湾乡青江屯村、白沙村等7个乡(镇)15个村发生,且发病程度突然加重,重病蔸率高达76%,平均损失达23%,发生面积1466.67 hm²,其中重发生面积达540 hm²,较2007年增加9.6倍。

2.2.2  部分品种抗性差,发病程度重。

2007年和2009年发病情况来看,两优363、两优6326、丰两优2号、Y两优302、两优培九、华两优4480、金优717、湘怀优340T207、金优207、丰源优299等发病较为严重,病蔸率一般为16—42%,最高达76%,平均35.6%,危害损失率一般为11—50%,最高达70%,平均为23%。总体表现为籼稻,以两系稻品种和一季晚稻、晚稻发病重。

2.2.3  作物熟期不同,发生程度各异。

据近2年调查,水稻熟期不同,发生区别也很大。早稻一般不发生或少发生,早播中稻零星发生或轻发生;迟播中稻重发生,一季晚稻和晚稻大发生。但同一品种,在不同地方,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发病也有一定差异。

2.2.4  水稻发病以秧田期和分蘖期最为明显

据近几年调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有两个时期最易感病,第一个显症峰期主要是秧苗2—6叶期,秧苗二叶一心时就开始显症,二叶末至五叶末进入发病高峰期。第二个显症峰期在分蘖期,秧苗移栽活棵分蘖后,陆续显症,6月下旬至7月上旬水稻分蘖盛期进入发病高峰。水稻拔节以后大多未见新生病株,基本停止发病。

3   发病原因

3.1  毒源

灰飞虱寄主广泛,在冬小麦和看麦娘、狗尾草等多数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上寄生。玉米田边杂草是灰飞虱和黑条矮缩病毒越冬的寄生场所,由于沟、渠、路边等公共地带杂草丛生,忽略防治,毒源大,从而成为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上的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量多,成为翌年传毒的介体。

3.2  气候

由于受秋冬季气候变暖影响,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对灰飞虱发生有利,危害时间增长,致使越冬寄主毒源增加。同时,白背飞虱迁入早,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就开始迁入,且迁入量大,带来的毒源不断积累。再随着46月份气温逐渐升高,水稻播种后至分蘖期突遇中到大雨,造成土温低、气温高的环境,加速病害传播与流行。

3.3  感病品种面积大

2007—2009年调查,目前溆浦县水稻主栽品种大多表现感病,尤其是两系稻系列品种和部分三系感病品种,如两优培九、华两优4480、两优363、两优6326、、丰两优2号、湘怀优340、金优717T207等高感品种在水湾、卢峰、水东、桥江、低庄等地方种植面积大,十分有利于病害流行和扩展。

3.4  防治不当

据调查,在2003年至2005年防治水稻螟虫过程中,大量使用三唑磷,年防治面积常年达到13333—20000hm²,但该药剂对稻飞虱的繁殖有刺激作用,诱发稻飞虱大暴发,使得毒源大量积累。其次,溆浦县许多农户忽视对秧田和本田初期稻飞虱的防治,对稻飞虱发生有利,带毒率高,更有利于病害传播与流行。

3.5  耕作栽培与管理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大量转移,耕作制度发生改变,中稻、一季晚稻和玉米田面积增加,桥梁田多,有利于稻飞虱发生、带毒,更有利于稻飞虱取食、转移和危害。我县大多数农户有偏施氮肥、化肥的习惯,轻施磷、钾肥,造成秧苗过嫩过绿,极易招诱稻飞虱传毒发病。

4  防治对策

因地制宜选用种植抗耐病品种,实施治虱防矮,适时早治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稻飞虱,压低白背飞虱、灰飞虱传毒前虫口基数,注重实施全程防治,环环紧扣,突出防治重点区域,并尽量做到同时兼治其他病虫害。

4.1  农业防治

逐步避免两优培九、华两优4480、两优363、两优6326、湘怀优340、金优717T207等高感病品种种植,因地制宜选用种植抗耐病品种。

播种前,及时清除秧田及四周的禾本科杂草;适当密植,在秧田期和栽后15d内进行田间排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深埋,再从健康稻丛中分出部分稻苗补缺;加强田间肥水管理,不施或少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培育青色、青黄色秧苗,以减少稻飞虱在秧苗上传播病毒。

4.2  化学防治

4.2.1  种子处理

在用强氯精、咪鲜胺等药剂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的同时,选用10%吡虫啉300—500倍液,浸种12小时,或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kg(以干种子计重)种子即可播种。

4.2.2  搞好秧田、周边玉米田及四周杂草上稻飞虱防治。

在种子播种前,及时搞好秧田、周边玉米田及四周杂草上稻飞虱防治,将传毒飞虱消灭在毒源地,阻断迁移其传播。

4.2.3  因地制宜,实施治虱防矮,适时早治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稻飞虱。

要做好秧田、周边玉米田及田周杂草上的稻飞虱防治,压低迁入稻田基数的基础上,加强秧田一代飞虱成虫迁入盛期及分蘖期二代飞虱成、若虫防治工作。药剂可选用持效期长的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等,与速效性好的吡虫啉、烯啶虫胺、毒死蜱、速灭威、异丙威等综合使用。隔7d后再防治1次。如田间出现病株,要立即拔除深埋,还要及时喷洒20%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再配以含锌的微肥或撤施锌肥进行生长调节,确保健苗。若田间虫口发生量大,应在7d后进行第2次防治,以加强防治效果。发病特别田严重时要及时翻耕播种。

4.3 大力提倡群防群治

在购买种子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及早宣传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治技术,动员农户搞好预防为主,适时早治的防治方针,并根据农业部门预测预报适时防治,鼓励群众采取群防群治,减少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   庞作富,杨琳.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0,﹙6﹚:172-173

[2]   徐德志.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湖南省普遍发生〔J.湖南农业科学,2009,﹙10﹚:141.

[3]   章松柏,李大勇,肖冬来,等.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病毒检测〔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3﹚:592-594

                                          

【我要纠错】【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