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查询 > 植保技术

迁入种群和气候因子对鼎城区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

2013-11-27 16:11 来源:鼎城区植保植检站 作者:吴波 【字体:

  要:利用1993-2012年鼎城区稻纵卷叶螟田间虫情数据和每年6-8月气象资料,研究迁入种群特征和气候因子对鼎城区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迁入蛾量对田间种群动态有显著影响,但迁入蛾高峰日对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没有显著影响。除第三代蛾峰日后10d的相对湿度和幼虫量显著相关外,其他气候因子差异均不显著。表明迁入蛾量和相对湿度是决定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迁入种群;气候因子;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能够远距离迁飞的水稻害虫,其造成的危害损失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在全国一些地区大发生(吴涛等,2004;许晓辉等,2010;张翔宇,2010)。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一些迁入后就有可能造成暴发成灾的害虫,(江幸福和罗礼智,1999;王梦飞和王菊花,1991;汤金仪等,1996),往往迁入成虫的数量就决定了发生危害程度。张孝羲等(1980)研究表明虫源基数是造成迁飞性害虫爆发成灾的前提,气象因子是大发生的条件。如果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期遇到下沉的气流和降雨,容易形成明显的迁入峰。李绍石(1992)认为初次迁入的蛾峰次数与蛾量是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能否大发生的基础,而局部地区的雨日、雨量集中等也影响该虫的发生程度。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可能同时受到其它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迁入峰成虫量与幼虫量的相关性不是百分之百,故有必要分析环境因子对种群动态的影响(费惠新等,1995。影响稻纵卷叶螟气象因子中,以温度和降雨影响最为显著 (许瑞秋等,1999)

明确影响鼎城区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的因素,对于开展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至关重要。本文利用1993-2012年鼎城区稻纵卷叶螟田间虫情数据和每年6-8月气象资料,研究分析迁入种群特征(蛾高峰日、峰日蛾量)、主要气候因子(日平均温度、总降雨量、雨日、相对湿度)对鼎城区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虫情数据:鼎城区1993-2012年稻纵卷叶螟第三代(2)、第四代(3)田间蛾高峰日和峰日蛾量、田间落卵量和高峰期幼虫量由鼎城区植保植检站提供,均为观察区数据。

气象数据:鼎城区1993-20126-8月份逐日平均温度、总降雨量、雨日和相对湿度数据由常德农业气象站提供。

1.2数据处理与分析

首先用Excel初步处理,再用DP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比较(邓肯氏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迁人种群与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关系

2.1.1迁入种群对稻纵卷叶螟田间落卵量的影响

由表1资料,按稻纵卷叶螟田间落卵量的大小,由大到小依次排序,将1993-2012年落卵量较大的前10年归入A组,落卵量较小的其余10年归入B组,分别对AB两组的迁入种群特征蛾高峰日、高峰日蛾量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表2),第三代稻纵卷叶螟田间落卵量较大10年(A组)和较小10年(B组)的蛾高峰日差异不显著,但高峰日蛾量存在一定差异;第四代稻纵卷叶螟田间落卵量较大10年(A组)和较小10年(B组)的蛾高峰日、高峰日蛾量差异均不显著,但较大10年(A组)的高峰日平均蛾量是较小10年(B组)的2.5倍。

对迁入蛾高峰日、高峰日蛾量与田间落卵量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表3),第三代、第四代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时间与田间落卵量相关性不显著,第三代、第四代稻纵卷叶螟迁入高峰日蛾量与田间落卵量均极显著相关。而第四代稻纵卷叶螟田间落卵量与第三代高峰日蛾量

相关性显著,与迁入峰时间则相关性不显著。

2.1.2迁入种群对稻纵卷叶螟幼虫量的影响

由表1资料,按稻纵卷叶螟田间高峰期幼虫量的大小,由大到小依次排序,将1993-2012年高峰期幼虫量较大的前10年归入A组,幼虫量较小的其余10年归入B组,分别对AB两组的迁入种群特征蛾高峰日、高峰日蛾量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表2),第三代稻纵卷叶螟高峰期幼虫量较大10年(A组)和较小10年(B组)的蛾高峰日、高峰日蛾量差异均不显著,但较大10年(A组)的高峰日平均蛾量是较小10年(B组)的3.5倍;第四代稻纵卷叶螟高峰期幼虫量较大10年(A组)和较小10年(B组)的蛾高峰日差异不显著,但高峰日蛾量差异显著。

对迁入蛾高峰日、高峰日蛾量与高峰期幼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3)第三代、第四代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时间与高峰期幼虫量相关性不显著,第三代稻纵卷叶螟迁入高峰日蛾量与高峰期幼虫量呈显著相关,而第四代稻纵卷叶螟迁入高峰日蛾量与高峰期幼虫量相关性不显著。另外,第四代稻纵卷叶螟高峰期幼虫量与第三代迁入蛾高峰日及蛾量相关性均不显著。

1  1993-2012年鼎城区稻纵卷叶螟田间虫情数据

Table 1  Data of C.medinalis in the rice fields from 1993 to 2012 in Dingcheng

 

年份

Year

第三代3rd generation

第四代4th generation

迁入种群Immigration population

田间种群Rice fields population

迁入种群Immigration population

田间种群Rice fields population

蛾高

峰日 moths peak days

(/)

蛾量Amount of moths

(/667)

幼虫量Amount of larvae

(/667)

落卵量Amount of eggs

(/667)

蛾高

峰日moths peak days

(/)

蛾量

Amount of moths

(/667)

幼虫量Amount of larvae

(/667)

落卵量Amount of eggs

(/667)

1993

6/18

645

22400

29722

7/21

222

4418

52364

1994

6/15

475

2306

15500

7/13

2000

6450

52222

1995

6/20

625

3667

19445

7/20

375

1675

15000

1996

6/11

200

1150

10500

7/20

528

5056

44445

1997

6/10

1138

10400

22000

7/18

210

4500

24000

1998

6/8

2463

38800

37000

7/6

1475

4400

17500

1999

6/21

575

11500

12000

7/22

300

4175

8000

2000

6/5

117

3075

4000

7/3

501

7792

9167

2001

6/18

375

3900

7000

7/16

264

4425

6667

2002

6/17

3733

12433

89333

7/11

7917

17583

260417

2003

6/16

4833

20000

106667

7/19

1167

17867

187500

2004

6/19

266

13000

15834

7/20

486

5917

91667

2005

6/21

63

3600

6478

7/20

1069

36850

151364

2006

6/21

60

1589

6226

7/17

4480

14240

50667

2007

6/20

31

900

12500

7/17

6640

20213

168000

2008

6/16

254

4475

67500

7/21

1175

51390

173250

2009

6/22

260

2350

27500

7/20

2250

20800

18400

2010

6/20

2275

1520

27500

7/19

2563

28933

72000

2011

6/20

15

1440

10670

7/16

2133

11653

42678

2012

6/17

210

19700

26700

7/17

3267

23467

42700

 

 

2  鼎城区1993-2012年稻纵卷叶螟迁入种群特征比较

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C.medinalis immigration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1993 to 2012 in Dingcheng

 

迁入特征

Im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田间落卵量

 Amount of fields eggs

高峰期幼虫量

Amount of larvae

A

B

A

B

第三代3rd generation

蛾高峰日Moths peak days

(月/日)

6/16aA

6/17aA

6/16aA

6/17aA

高峰日蛾量 Moths amount of

peak days(/667)

1644aA

218bA

1449aA

412aA

第四代4th generation

蛾高峰日Moths peak days

(月/日)

7/17aA

7/15aA

7/17aA

7/15aA

高峰日蛾量 Moths amount of

peak days(/667)

2772aA

1130aA

3266aA

636bB

注:表中数据为每组平均数,小写英文字母表示0.05差异显著性水平,大写英文字母表示0.01差异极显著性水平,下同。

 

 

3  迁入种群特征与田间种群动态的相关分析

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in immigration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C.medinalis in the rice fields from 1993 to 2012

迁入特征

Im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第三代3rd generation

第四代4th generation

田间落卵量

Amount of  fields ovum

高峰期幼虫量

Amount of larvae

田间落卵量

Amount of fields eggs

高峰期幼虫量

Amount of larvae

蛾峰日

Moths peak days

-0.06

-0.33

0.09

0.25

峰日蛾量 Moths amount of peak days

0.83**

0.49*

0.59**

0.27

注:*表示 p<0.05 ** 表示p<0.01,下同。

2.2气候因子与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关系

2.2.1气候因子对稻纵卷叶螟田间落卵量的影响

由表1资料,按稻纵卷叶螟田间落卵量的大小,由大到小依次排序,将1993-2012年落卵量较大的前10年归入A组,落卵量较小的其余10年归入B组,分别对AB两组高峰日前后3d(共7d)的气候因子平均温度、总降雨量、雨日和相对湿度(表6)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表4),第三代、第四代稻纵卷叶螟田间落卵量较大10年(A组)和较小10年(B组)的平均温度、总降雨量、雨日和相对湿度差异均不显著。

对平均温度、总降雨量、雨日、相对湿度与第三代、第四代稻纵卷叶螟田间落卵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5)第三代、第四代稻纵卷叶螟蛾高峰日前后3d(共7d)的气候因子与田间落卵量相关性均不显著。

4  鼎城区1993-2012年高峰日气候因子比较

Table 4  The comparison of climatic factor in the peak days from1993 to 2012 in Dingcheng

气候因子 Climatic factor

田间落卵量

Amount of eggs

高峰期幼虫量

Amount of larvae

A

B

A

B

第三代3rd generation

高峰日前后3d(共7d

3 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peak

平均温度()

Mean temperature

26.4aA

26.5aA

25.9aA

27.0aA

总降雨量(mm)

Total rainfall

48.8aA

57.4aA

39.5aA

66.6aA

雨日(d)

Rain days

2.9aA

3.1aA

3.0aA

3.0aA

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75.9aA

79.8aA

77.7aA

78.0aA

高峰日后10d

after peak 10 days

平均温度()

Mean temperature

——

——

26.3aA

27.7aA

总降雨量(mm)

Total rainfall

——

——

104.7aA

68.5aA

雨日(d)

Rain days

——

——

5.4aA

4.7aA

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

——

81.7aA

75.9bA

第四代4th generation

高峰日前后3d(共7d

3 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peak

平均温度()

Mean temperature

33.0aA

32.4aA

32.9aA

32.5aA

总降雨量(mm)

Total rainfall

61.2aA

35.4aA

40.0aA

56.7aA

雨日(d)

Rain days

3.6aA

2.4aA

2.5aA

3.5aA

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77.8aA

73.0aA

72.4aA

78.4aA

高峰日后10d

after peak 10 days

平均温度()

Mean temperature

——

——

32.8aA

33.9aA

总降雨量(mm)

Total rainfall

——

——

46.1aA

37.0aA

雨日(d)

Rain days

——

——

3.5aA

3.1aA

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

——

73.3aA

77.2aA

 

2.2.2气候因子对稻纵卷叶螟幼虫量的影响

由表1资料,按稻纵卷叶螟田间高峰期幼虫量的大小,由大到小依次排序,将1993-2012年高峰期幼虫量较大的前10年归入A组,幼虫量较小的其余10年归入B组,分别对AB两组高峰日前后3d(共7d)、后10d的气候因子平均温度、总降雨量、雨日和相对湿度(表6)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表4),仅有第三代蛾高峰日后10d的相对湿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余气候因子差异均不显著。

对平均温度、总降雨量、雨日、相对湿度与第三代、第四代稻纵卷叶螟高峰期幼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5)第三代稻纵卷叶螟蛾高峰日前后3d(共7d)的气候因子与高峰期幼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蛾高峰日后10d的气候因子中平均温度、总降雨量、雨日

与之相关性不显著,而相对湿度与之相关性显著;第四代稻纵卷叶螟蛾高峰日前后3d(共7d)、后10d的气候因子与高峰期幼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

5  气候因子与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的相关分析

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climatic factor in the peak days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C.medinalis in the rice fields from 1993 to 2012

气候因子

Climatic factor

第三代3rd generation

第四代4th generation

高峰期幼虫量

Amount

of larvae

田间落卵量Amount

of eggs

高峰期幼虫量

Amount

of larvae

田间落卵量Amount

of eggs

高峰日前后3天(共7d

3 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peak

平均温度

Mean temperature

-0.23

-0.03

0.03

0.16

总降雨量

Total rainfall

-0.30

-0.29

0.03

-0.05

雨日

Rain days

-0.05

-0.16

-0.01

-0.05

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0.01

-0.18

-0.08

0.01

高峰日后10d After peak 10 days

平均温度

Mean temperature

-0.32

——

-0.12

——

总降雨量

Total rainfall

0.34

——

0.20

——

雨日

Rain days

0.34

——

0.23

——

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0.50*

——

-0.09

——

 

 


6  鼎城区1993-2012年稻纵卷叶螟的田间气象资料

Table 6  Meteorologic data of C.medinalis in the rice fields from 1993 to 2012 in Dingcheng

年份

第三代

第四代

高峰日前后3d(共7d

3 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peak

高峰日后10d  after peak 10 days

高峰日前后3d(共7d

3 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peak

高峰日后10d  after peak 10 days

平均

温度

()

总降

雨量

(mm)

(d)

相对

湿度

(%)

平均

温度

()

总降

雨量

(mm)

(d)

相对

湿度

(%)

平均

温度

()

总降

雨量

(mm)

(d)

相对

湿度

(%)

平均

温度

()

总降

雨量

(mm)

(d)

相对

湿度

 

(%)

1993

26.8

79.5

4

84

27.1

100.4

4

84

28.6

118.3

5

88

28.2

95.8

6

89

1994

25.0

88.4

3

79

25.8

2.4

4

75

32.6

69.4

6

83

30.0

87.6

8

88

1995

25.7

173.3

4

84

25.3

196.7

8

87

37.7

0

0

62

37.8

0

0

66

1996

25.4

25.4

3

79

28.1

34.5

3

72

31.4

12.2

4

75

34.5

49.8

2

71

1997

23.3

20.0

3

81

24.9

18.0

3

78

32.7

20.1

5

83

31.8

95.1

6

84

1998

24.0

23.6

4

83

24.5

154.2

8

88

32.9

76.0

3

75

35.8

3.6

1

70

1999

24.9

60.5

2

84

22.7

303.1

9

94

32.2

7.3

4

83

34.4

5.0

3

77

2000

24.8

111.7

5

82

24.0

77.5

5

78

33.1

47.6

1

75

34.1

32.4

3

86

2001

27.2

69.1

5

78

26.9

30.7

5

79

32.9

30.3

2

75

35.9

0.2

1

69

2002

26.2

49.0

4

85

27.3

72.4

8

86

35.7

2.4

1

66

35.7

17.4

2

75

2003

27.7

1.6

1

69

27.1

112.9

6

80

33.6

29.3

3

82

35.0

21.5

4

74

2004

26.7

54.6

4

78

28.7

129.1

5

79

30.6

185.3

5

85

36.1

0.4

1

72

2005

28.5

15.6

2

81

31.0

6.6

4

73

32.9

77.4

5

80

34.0

67.5

4

81

2006

29.8

26.3

2

75

30.4

79.4

4

73

34.4

43.0

4

77

33.7

23.4

3

73

2007

25.4

67.6

1

85

27.5

96.5

6

83

34.7

4.6

1

71

30.9

50.0

4

78

2008

24.5

37.4

3

76

26.7

55.4

3

75

32.2

49.4

3

77

33.6

27.1

4

70

2009

29.7

4.5

2

67

28.3

151.3

5

73

37.8

0

0

51

31.5

68.5

4

71

2010

28.0

99.0

4

71

28.0

5.6

4

72

34.4

33.2

3

69

34.2

61.1

4

70

2011

27.2

54.6

4

77

28.1

34.3

4

73

27.6

0

0

61

31.2

1.2

1

60

2012

27.8

0

0

59

27.2

70.9

3

74

25.5

160.6

5

90

28.3

122.9

5

81


3 讨论

费惠新等(1995)认为稻纵卷叶螟迁入种群对田间种群数量变动有重要作用。迁入虫量大和迁入期偏早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杨佑安等,2008;陈仕高等,2007马恒等,2011;蔡国梁,2006;李仲惺,1997;杨荣明等,2004;蒋耀培等,2004;吴涛等,2003)。本章利用鼎城区1993-2012年第三代、第四代稻纵卷叶螟迁入蛾高峰日、高峰日蛾量与田间落卵量、高峰期幼虫量进行相关分析,以及按田间种群发生量大小分组进行迁入种群特征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迁入种群特征中的迁入蛾量对田间种群动态有显著影响,与第三代田间落卵量、高峰期幼虫量分别呈极显著相关和显著相关,与第四代田间落卵量、高峰期幼虫量分别呈显著相关和相关性不显著。第三代、第四代的相关性存在差异,迁入蛾量对第三代田间种群的影响大于第四代,可能是由于两代虫源性质不同所造成的,第三代为基本迁入型,而第四代是本地繁殖和部分迁入混合型,这与本文第二章中鼎城区稻纵卷叶螟世代虫源性质判断相一致。

王凤英等(2009)通过对广西南宁地区1978-1981年与2003-2007年前期迁入高峰日的差异显著性比较认为,前期迁入的迟早与稻纵卷叶螟2003年以来的大发生之间没有明显的必然联系。本章研究结果也符合这一观点。鼎城区1993-2012年第三代、第四代稻纵卷叶螟迁入蛾高峰日与田间落卵量、高峰期幼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按田间落卵量、高峰期幼虫量大小分组进行的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田间发生量较大年份与较小年份的迁入蛾高峰日差异不显著。迁入种群特征中的迁入蛾高峰日对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没有明显影响。

稻纵卷叶螟迁入发生量与温度、雨量、湿度等气象条件关系很大(江苏省植物保护站,2006。在具备一定虫源基数的条件下,纵卷叶螟幼虫的为害程度如何,与气候因子,特别是雨量和雨日有很大的关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虫害室,1980)。本章利用鼎城区1993-2012年第三代、第四代稻纵卷叶螟蛾高峰日前后3d(共7d)、后10d的日平均温度、总降雨量、雨日和相对湿度与田间种群数量进行相关分析,除第三代蛾高峰日后10d的相对湿度与高峰期幼虫量呈显著相关外,其他相关性均不显著。按田间种群发生量大小分组进行气候因子差异显著性比较,除按第三代高峰期幼虫量大小分组的蛾高峰日后10d相对湿度存在一定差异外,其他气候因子差异均不显著。结果表明气候因子对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要比迁入种群特征的影响要小的多,这可能是由于年度间气候条件变化不大造成的,但气候条件对第三代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的影响要比第四代明显,气候条件对幼虫发生为害的影响要大于卵。韩志民(2011)对2010年仪征第三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与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表明,降雨量、日均温和相对湿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影响不显著。王凤英等(2009)研究表明降雨量和降雨天数并不是造成2003年以来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濮德惠等(1984)认为由于稻田为灌水状态,稻株间的相对湿度高,故对各虫态影响不是太大。

因此,气候条件对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是多个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应对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虫害室. 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湖北农业科学,1980,(6):21-23.

2.江苏省植物保护站.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9-100.

3.蔡国梁. 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中国稻米,2006,(2):49-50.

4.陈仕高,谢雪梅,,蒲正国,.稻纵卷叶螟近年重发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植物医生,2007,20(6):8-10.

5.费惠新,苏庆龄,张孝羲.迁入种群和气候因子对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植物保护学报,1995,22(3):193-19.

6.韩志民.稻纵卷叶螟迁飞与生殖的互作关系.[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7.江幸福,罗礼智.甜菜夜蛾爆发原因及防治对策.植物保护,1999,25(3):32-33.

8.蒋耀培,李军,汪祖国,.2003年上海地区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特点及原因.植物保护,2004,30(6):84-85.

9.李绍石.稻纵卷叶螟发生和危害程度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24-6.

10.李仲惺.1995年浙南早稻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及其原因探讨.昆虫知识,1997,34(2):65-66.

11.马恒,郅军锐,陈德福,. 贵州省锦屏县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1,30(3):189-193.

12.濮德惠,肖成川.贵州省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及测报技术.贵州农业科学,1984,(4):24-28.

13.汤金仪,胡伯海,王建强.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猖撅成因及其治理对策建议.生态学报,1996,16(2):168-173.

14.吴涛,谌鑫,邓春霞,.荆州稻纵卷叶螟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技术研究.湖北植保,2003(5):7-8.

15. 王凤英.稻纵卷叶螟的迁飞生物学和田间种群动态. [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16.王梦飞,王菊花.二代粘虫田间冲口密度与蛾量及温、湿度的相关性研究.昆虫知识,1991,28(l):10-12.

17.许瑞秋,曾成香,黄岩彬,等.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发生量与降雨关系的研究.福建农业学报,1999,14(3):23-25.

18.许晓辉,黄建华,张爱琴.稻纵卷叶螟暴发的适生条件及应对防治措施研究.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6):85-86.

19.杨佑安,阳红,裴艳,.桃源县稻纵卷叶螟猖獗为害原因探讨.中国植保导刊,2008,28(4):19-20.

20.杨荣明,朱叶芹,刁春友,.2003年江苏省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中国植保导刊,2004,24(2):11-13.

21.张翔宇.川东北地区2009年水稻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植物医生,2010,23(l):6-7.

22.张孝羲,耿济国,陆自强,.稻纵卷叶螟迁飞途径的研究.昆虫学报,1980,23(2):130-139.

 

 

【我要纠错】【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