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5 09:10 | 来源:南县植保植检站 | 作者:不详 | 【字体:大 中 小】 |
8月下旬以来,南县、沅江、安乡等市县均反映今年一季晚稻空壳率明显高于去年。针对这一现象,南县植保植检站于9月上中旬对全县一季晚稻田开展了空壳率调查,统计表明,一季晚稻平均空壳率为21.6%,比去年的10.4%增加了11.2%,比常年的15%增加6.6%,空壳率最高丘块达28.5%。根据田间调查和分析其成因如下:
1、极端高温造成一季晚稻空壳率升高
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即抽穗前后各10天左右)是对温度、水分最为敏感的时期,抽穗扬花期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日平均气温30℃以上或日最高气温35℃以上就会对水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高温会伤害花粉活力和授粉能力(导致高温杀雄、小花败育、花粉破裂,开花后难以授精,形成“花而不实”),抽穗扬花期如遇35℃以上的持续高温干旱,水稻花器发育不全,花粉发育不良,加上天气干燥,空气湿度低,花粉活力更差,开花散粉和花粉管伸长受阻,导致不能授粉受精而形成空壳。温度越高,持速时间越长,受害越重。南县今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以上的天数为24天,其中达到或超过37℃的天数为22天,而且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末至8月中旬初,此阶段正是5月中、下旬播种的一季晚稻抽穗扬花盛期,花期与高温相遇,引起空壳率明显增高。去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的天数为12天,而且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并没有出现达到37℃以上的天气。
2、田间差异引起一季晚稻空壳呈现不规则分布
引起一季晚稻空壳呈不规则分布的原因十分复杂,有气候条件影响,也有栽培条件影响。在通常情况下,田间小气候如温度、湿度、风力和稻株个体差异是引起空壳呈不规则分布的主要原因。而引起田间小气候和稻株个体差异的原因也有很多,如周边环境、田间平整度、播插稀密度、肥力均匀度、稻株群体之间长势平衡度等因素均可以单独或综合影响田间小气候和稻株个体抗逆力差异的产生,造成水稻空壳呈不规则分布。如田间就一丘田而言,不是整丘所有稻株都是空壳率高,而主要表现为呈行或片分布,主要原因是田间平整度不一致造成的;就一大片田而言,则是一丘田空壳率高,而邻近的另一丘田空壳率又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抽穗扬花时间不同和水肥管理差异所致。
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个别农户反映,质疑今年植保专业合作社承包服务的一季晚稻田空壳率也高是不是与使用的农药有关。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对水稻空壳形成的过程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空壳形成的过程一般是所有稻株抽穗扬花时都无异样,但在扬花3天以后,正常的稻穗颖壳由绿色逐步转变为淡绿色至淡黄色,稻穗顶部逐渐向下倾斜。而因高温引起花粉败育的颖壳则由绿色逐步转变为白色,单穗空壳率达60%以上的稻穗直立,叶片、叶鞘均为绿色,无斑点,扬花7—10天以后,白色颖壳逐步转变成淡褐色至黑色,这主要是因为空壳已经丧失生命力,易受真菌感染所致。纵观空壳形成的全过程,均没有发现药害现象。9月12—13日,随机调查麻河口、南洲镇、中鱼口、三仙湖、青树嘴5个乡镇8个村15个组80丘一季稻,平均空壳率为21.6%,其中植保专业合作社统防统治田40丘,空壳率在16—20%的7丘,空壳率在21—25%的31丘,空壳率在26—30%的2丘,平均空壳率为21.5%;农户自防田40丘,空壳率在16—20%的6丘,空壳率在21—25%的32丘,空壳率在26—30%的2丘,平均空壳率为21.7%。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统防统治田与农户自防田在空壳率及分布上无明显差异,同时说明,今年一季晚稻空壳率增高与农药使用无直接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