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查询 > 植保技术

马铃薯甲虫

2012-08-01 15:08 来源:省植保植检站 作者:植保植检站 【字体:

马铃薯甲虫

【学名】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异名】  Doryphora decemlineata Say, 1824Myoceryna multitaeniata Stal, 1859Chrysomela decemlineata Stal, 1865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Kraatz, 1874Leptinotarsa intermedia Tower, 1906Leptinotarsa oblongata Tower, 1906Leptinotarsa rubicunda Tower, 1906

【英文名】  Colorado Potato Beetle

【分类地位】 鞘翅目,叶甲科,叶甲亚科

【国内分布】 我国仅新疆自治区有发生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

1、寄主范围  主要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属,其中栽培的马铃薯是最适寄主,此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马铃薯、番茄、茄子、天仙子4种寄主是独立寄主 (能完成生活史)。 此外,马铃薯甲虫还可传播马铃薯褐斑病和环腐病等。油葵、棉花等作物也有被害报道。

2、危害特点  马铃薯甲虫最喜欢取食马铃薯,其次为茄子和番茄。此外,也喜食菲沃斯属的植物。马铃薯甲虫是马铃薯的毁灭性害虫。幼虫和成虫常将马铃薯叶片吃光,一般造成减产30%~50%,有的高达90%。在合适的条件下,该虫的虫口密度往往急剧增长,即使在卵的死亡率为90%的情况下,若不加以防治,1对雌雄个体5年之后可产生千亿个个体。

【形态特征】

1成虫:瓢虫状,但它是叶甲科的。与伪马铃薯甲虫(L.juncta)相似。体长约912mm;体宽67mm。短卵圆形,其背方明显隆起。体淡黄色,有光泽,并相嵌黑色斑纹。头部的黑斑多呈三角形。复眼的后方有1对黑斑,但通常被前胸背板遮盖。口器淡黄色至黄色,上颚端部黑色,下颚须末端色暗。触角11节,第一节粗而长,第二节短,第56节约等长;触角基部六节黄色,端部5节膨大而色暗。上唇显著横宽,中央缺切浅,着生前缘刚毛;上领有齿4个,其中3个明显;下颚须短,末节端部呈截形,短于其前一节。前胸背板隆起,长1.7~2.6mm,宽4.7~5.7mm,基缘呈弧形,后侧角稍钝,前侧角突出,顶部中央有一“U”形斑②,其每侧有 5斑,常相连,近侧缘刻点粗而突。中区的刻点细小,近侧缘的刻点粗而密。小盾片光滑,黄色至近黑色。鞘翅卵圆形,显著的隆起,每鞘翅具5条纵行黑斑,全部由翅基部延伸到翅端。翅合缝黑色,第1条纹与翅合缝在翅端几乎相接,第23条纹在翅端相接①,第34条纹间距小于第4与第5条纹间距,其上有深凹排列不规则的刻点。足短;转节呈三角形;腿节稍粗而侧扁;胫节在端部方向放宽,跗节5节,假4节,第4节极短;爪的基部无附齿。腹部第1~5节腹板两侧具黑斑,第1~4腹板的中央两侧另长有椭圆形黑斑。雄虫外生殖吕的阳茎呈圆桶状,显著弯曲,端部扁平,长为宽的3.5倍。雌雄两性外形差别不大。雌虫个体一般稍大;雄虫最末腹板较隆起,上面有一纵凹线,雌虫无凹线。

2、卵:鲜黄色,长1.5-1.8mm;宽0.7-0.8mm。成堆产于叶片的反面。每卵块约2040卵。

3、幼虫:12龄幼虫暗褐色,3龄逐渐开始变成鲜黄色、粉红色或橘黄色;头黑色发亮,前胸背板骨片及胸部和腹部的气门片暗褐色或黑色。幼虫背方显著隆起。头为下口式,头盖缝短;额缝由头盖缝发出,开始一段相互平行延伸,然后呈一钝角分开。头的每侧有小眼6个,分成两组,上方4个,下方2个。触角短,3节。上唇、唇基以及额之间由缝分开。头壳上仅着生初生刚毛,刚毛短;每侧顶部着生刚毛5根;额区呈阔三角形,前缘着生刚毛8根,上方着生刚毛2根。唇基横宽,着生刚毛6根,排成一排。上唇横宽。明显窄于唇基,前线略直,中部凹缘狭而深;上唇前缘着生刚毛10根,中区着生刚毛6根和毛孔6个。上颚三角形,有端齿5个,其中上部的一个齿小。1龄幼虫前胸背板骨片全为黑色,随着龄的增加,前胸背板颜色变淡,仅后部仍为黑色。除最末两个体节外,虫体每侧有两行大的暗色骨片,即气门骨片和上侧骨片。腹片上的气门骨片呈瘤状突出,包围气门。中后胸由于缺少气门,气门骨片完整。4龄幼虫的气门骨片和上侧片骨片上无明显的长刚毛。体节背方的骨片退化或仅保留短刚毛,每一体节背方约8根刚毛,排成两排。第89腹节背板各有一块大骨化板,骨化板后缘着生粗刚毛,气门圆形,缺气门片;气门位于前胸后侧及第1~8腹节上。足转节呈三角形,着生3根短刚毛;爪大,骨化强,基部的附齿近矩形。

4、蛹:离蛹,椭圆形,淡桔黄色。长912mm;宽68mm。成长幼虫转入土下化蛹。

【发生特点】 美国2/年,欧洲1-3代,以成虫在土深7.612.7cm处越冬,翌春土温15℃时,成虫出土活动,发育适温2533℃。我国马铃薯甲虫以成虫在寄主作物田越冬,一年可发生1~3代。在新疆伊犁河谷昭苏等地一年发生1代;在霍城和察布查尔等地一年发生2~3代,其中以2代为主。越冬成虫需要补充营养。卵块产在叶背,每卵块有2060粒卵,产卵期2个月,1头雌虫在田间平均产卵400700粒。最多达2500粒,在实验室可产4000粒,卵期57天。幼虫共4龄。初孵幼虫取食叶片,幼虫期约1535天,4龄幼虫食量占77%,老熟后入土化蛹,蛹期710天,羽化后出土继续为害,多雨年份发生轻。该虫适应能力强。

成虫迁飞行为:正常的飞行范围是1.5公里。常发生在春天。但若有风力相助,在十多天以后,最远可达100多公里。

成虫滞育行为:马铃薯甲虫具特殊的滞育特性。滞育类型有:冬季弱休眠;冬蛰、夏蛰(有110天;8月~11月)二种滞育;多年滞育(连续23年)。主要诱导因素是光周期,环境温度和食料质量起辅助作用。成虫进入滞育的比例,相同世代或相同种群在不同季节相差很大,环境温度和食料质量起修饰作用。

对寄主适应性:寄主范围虽然很窄,主要限于茄科寄主,但对寄主的选择和适应却是惊人的,在欧洲和北美可以有不同的野生茄科寄主,为该虫在茄科植物种植季节以外提供重要食物源。如天仙子、千年不烂心Solanum angustifolium。另外农田一些杂草对马铃薯甲虫的生存和繁殖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抗药性强:该虫的为害,导致了在农作物上第一次大规模地施用农药。20世纪50年代中期,该虫首先对 DDT产生了抗性,至今,对每种新农药,在使用 3年后就可产生抗性, 促使人们进行综合治理的研究。

【传播途径】 人为传播为主:来自疫区的薯块、水果、蔬菜、原木及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均有可能携带此虫。自身扩散传播:通过风、气流和水流等途径传播。越冬成虫出土后,若遇到10/秒大风,16天可扩散到100公里以外地区。

【检测方法】 该虫体型较大,肉眼观察容易发现其成虫及幼虫,摇动植株时倾向于落地,这一特征可以用于检测隐藏在叶上的害虫,因此调查主要依靠田间观测为主。调查应在晴天进行,由调查人员逐株检查植株上是否有成虫、幼虫或卵块。另外对来自疫区的薯块、蔬菜包装材料及工具都应仔细检查。

可根据风向和传播途径设立检疫站,以监视马铃薯甲虫的成虫。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

1、检疫措施  禁止从疫区或疫情发生区调入马铃薯,加强检疫,对疫区或途经疫区的运输工具及所运农副产品,特别是包装材料、堆放场所、铺垫物等都应仔细检查其中是否有成虫或蛹。另外,对于进境的染虫寄主植物、包装材料等需进行熏蒸。

2、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必须实行马铃薯轮作。同时清除田间有关的野生茄科植物,如天仙子以及农田杂草。马铃薯甲虫非常讨厌掺了草木灰的土壤。草木灰是菜农使用的一种古老的消灭害虫的材料。

人工防治越冬成虫发生期,特别是温室茄子,4月上旬开始发动群众捕杀越冬成虫。用真空吸虫器防治苗期越冬代成虫效果可达80%以上。

【化学防治】 在第一代幼虫发生高峰采用轮换或单独使用杀虫剂进行防治。

 

 

 

【我要纠错】【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