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1 15:08 | 来源:省植保植检站 | 作者:植保植检站 | 【字体:大 中 小】 |
番茄溃疡病菌
【学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Okabe) Young,Dye & Wilkie 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
【异名】Pseudomonas tomato
【英文名】Tomato bacterial speck
【分类地位】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属于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
【我国分布】辽宁、福建、内蒙古、新疆、广西、河北、甘肃、吉林、天津等省市区。
【寄主范围及危害情况】该病菌寄主范围较窄,在自然情况下主要侵染番茄。在人工接种时,尚能侵染茄子、辣椒、龙葵、白花曼陀罗和毛曼陀罗等植物。
该病菌喜欢在冷凉潮湿的环境中侵染番茄,高湿、低温(18~24℃)适于病害发展,高温时病害就会停止发展。该病可造成5%~75%的产量损失。
病菌可在番茄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不显症),在干燥的种子上可存活20年,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可发病,幼苗发病后传入大田,并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传播,以至造成流行。由于该菌在我国北方冬季保护地番茄上可以平安越冬,因此往往直接来源于邻作的病田。25℃以下的温度和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有利发病,因此对冬、春保护地番茄往往造成严重危害。
【症状特点】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主要危害番茄叶、茎、花、叶柄和果实,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尤以叶缘及未成熟果实最明显。发病时期从苗期开始就有表现,同一植株叶片先感病,茎和花后感病。叶片染病,发病初始产产生水渍状小圆点斑,扩大后病斑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斑点,直径1~2mm,将病叶对光透视时可见病斑周缘具黄色晕圈,发病中后期病斑变为褐色或黑色,如病斑发生在叶脉上,可沿叶脉连续串生多个病斑,叶片因病致畸。产生深褐色至黑色四周常具黄色晕圈;叶柄和茎染病症状和叶部症状相似,初始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病斑暗绿色斑点,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易连成斑块,病斑边缘稍隆起,严重时可使一段茎部变黑。危害花蕾时,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花上病斑表现为黑褐色近圆形小点。幼嫩绿果染病,初现稍隆起的小斑点,果实近成熟时,围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较长时间绿色,有别于其他细菌斑点病,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细菌性斑点病症状与番茄细菌性疮痂病的症状相似,应注意区分。本病区别于细菌性疮痂病的是果实不腐烂,茎杆、叶片发病维管束系统、木质部不变褐色。
【形态特性】 菌体短杆状,直或稍弯,单细胞,大小0.2~0.5μm×1.5~4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在金氏B上能产生扩散型绿色色素,在紫处光下有绿色荧光。可使明胶液化,使蔗糖产酸。精氨酸水解和氧化酶反应阴性,果聚糖阳性,这一点可与危害番茄的其他荧光菌相区别。该菌利用D-酒石酸,但不利用赤藓醇或D,L-乳酸盐。在烟草上产生过敏性反应。
【发病条件与传播途径】病菌在种子上、病残体及土壤里越冬。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人为的引种、商品的流通。病原菌主要以带病种子越冬,这是向新菜区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带菌的种子,幼苗期即可染病。此外,病菌也可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病菌在干燥的残余组织内可长期存活,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苗定植后开始传入大田,并通过雨水飞溅或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或再侵染。田间发病后,病原细菌通过雨水反溅、雨露或保护地棚内浇水等传染途径,在植株表面具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从植株自然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寄主的薄壁组织细胞间隙繁殖蔓延,破坏寄主细胞并进入细胞内,在田间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加重危害。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8~25℃,相对湿度8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育苗末期至定殖座果前后。发病潜育期7~15天。15℃以下、30℃以上基本不发病。
【检测方法】
1、产地检验 在田间根据症状选取植株的果实或茎叶做仔细检查,如有果实,看有无鸟眼斑症状;看茎杆上有无裂口和溃疡斑,用解剖刀斜剖茎秆,看维管束部分是否变褐色。如有怀疑,进行病原分离。
2、种子检验 种子带菌是引起番茄叶斑病田间流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种子处理成为防治溃疡病的关键。利用间接免疫荧光结合选择性分离可简单准确地检测该病菌,如果免疫荧光结果为阴性时,就认为种子不带菌;如果为阳性,能够分离到病菌,就认为样品阳性,若分离不到病菌,认为样品阴性,还可以利用ELISA和PCR技术进行检测。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检疫防治措施主要应采取以下方法:
1、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传入无病区;
2、选用搞耐病品种;
3、建立无病种子田,采用无病种苗;
4、引进商品种子在播前要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可用55℃温汤浸种25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5、清洁田园与轮作:发病初期及时整枝打杈,摘除病叶、老叶,收获后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数量;
6、灌溉、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中要注意避免病害的传播。在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或沟灌,尽可能避免喷灌;
7、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施用对口药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