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查询 > 植保技术

红火蚁

2012-07-03 09:07 来源:省植保植检站 作者:植保植检站 【字体:

红火蚁

【学名】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异名】  Solenopsis saevissima richteri Forel (Buren l972),Solenopsis saevissima var.wagneri(Santschi),Solenopsis wagneri(Santschi)

【英文名】  Red imported fire ant,简称RIFA

【中文异名】  赤外来火蚁、红色外来火蚁、外来红火蚁、入侵红火蚁、泊来红火蚁(台湾)。

【分类地位】  红火蚁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火蚁属Solenopsis。

【我省分布】张家界市。

【取食范围】  杂食性,取食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和腐肉等。

【危害特点】  红火蚁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人和动物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和重复蜇刺的能力。它主要影响了入侵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对农业、牲畜、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有严重的影响,它还损坏公共设施电子仪器,导致通讯、医疗和害虫控制上的财力损失。

当蚁巢受到干扰,红火蚁迅速出巢表现出很强的攻击行为。红火蚁以上颚钳住人的皮肤,以腹部末端的螯针对人体连续叮蜇多次,每次叮蜇时都从毒囊中释放毒液。人体被红火蚁叮蜇后有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大多数人仅感觉疼痛、不舒服,而少数人由于对毒液中的毒蛋白过敏,会产生过敏性休克,有死亡的危险。如水泡或脓包破掉,不注意清洁卫生时易引起细菌二次感染。

红火蚁取食多种作物的种子、根部、果实等,为害幼苗,造成产量下降。它损坏灌溉系统,降低工作效率,侵袭牲畜,造成农业上的损失。

红火蚁有可能降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对野生动植物也有严重的影响。它可攻击海龟、蜥蜴、鸟类等的卵,对小型哺乳动物的密度和无脊椎动物群落有负面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红火蚁建立蚁群的地区,蚂蚁的多样性较低。

【鉴别特征】  红火蚁为社会性昆虫,其品级有雌、雄繁殖蚁、蚁后和工蚁,其中工蚁无生殖能力,可分为大型工蚁(兵蚁)和小型工蚁(工蚁),体型大小呈连续性多态型。鉴别红火蚁目前主要以形态特征为基础,并参考其野外结巢的特点及攻击干扰者的行为特征,可准确加以鉴别。

1.形态特征

(1)小型工蚁(工蚁)。体长2.5~4.0mm。头、胸、触角及各足均为棕红色,腹部常棕褐色,腹节间色略淡,腹部第2、3节腹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头部略呈方形,复眼细小,由数十个小眼组成,黑色,位于头部两侧上方。触角共10节,柄节(第1节)最长,但不达头顶,鞭节端部两节膨大呈棒状。额下方连接的唇基(clypeus)明显,两侧各有齿1个,唇基内缘中央具三角形小齿1个,齿基部上方着生刚毛1根。上唇退化。上颚发达,内缘有数个小齿,上述口器的特征是与近似种热带火蚁(S.geminata)的主要区别。前胸背板前端隆起,前、中胸背板的节间缝不明显,中、后胸背板的节间缝则明显;胸腹连接处有两个腹柄结,第一结节呈扁锥状,第二结节呈圆锥状。腹部卵圆形,可见4节,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

(2)大型工蚁(兵蚁)。体长6~7mm,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橘红色,腹部背板色呈深褐。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

(3)雄蚁。体长7~8mm,体黑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呈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显著隆起。

(4)生殖型雌蚁。有翅型雌蚁体长8~10mm,头及胸部棕褐色,腹部黑褐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呈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亦显著隆起。雌蚁婚飞交配后落地,将翅脱落结巢成为蚁后。蚁后体形(特别是腹部)可随寿命的增长不断增大。

(5)卵。卵为卵圆形,大小为0.23~0.30mm,乳白色。

(6)幼虫。共4龄,各龄均乳白色,各龄长度为:1龄0.27~0.42mm;2龄0.42mm;3龄0.59~0.76mm;发育为工蚁的4龄幼虫0.79~1.20mm,而将发育为有性生殖蚁的4龄幼虫体长可达4~5mm。1~2龄体表较光滑,3~4龄体表被有短毛,4龄上颚骨化较深,略呈褐色。

(7)蛹。为裸蛹,乳白色,工蚁蛹体长0.70~0.80mm,有性生殖蚁蛹体长5~7mm,触角、足均外露。

2.蚁巢特征  鉴别红火蚁除依靠上述的形态特征外,还可依据其结巢的特点作出判断。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高10~30cm,直径30~50cm的蚁丘,有时为大面积蜂窝状,内部结构呈蜂窝状。新形成的蚁巢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的小土丘状的蚁丘。新建的蚁丘表面土壤颗粒细碎、均匀。随着蚁巢内的蚁群数量不断增加,露出土面的蚁丘不断增大。当蚁巢受到干扰时,蚂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在野外,蚁丘的特点及主动攻击入侵者的行为,可以作为迅速判断是否为红火蚁的方法之一。

3.危害特征  红火蚁主要以螯针刺伤动物、人体。人体被其叮咬后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持续十几分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8~24h后叮咬处化脓形成脓包。

【生活习性】  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的社会性昆虫,根据巢穴中蚁后的数量可分为两种社会型:单蚁后型(monogynecolony)、多蚁后型(polygynecolony)。

一个成熟的红火蚁种群有由20万~50万头多形态的工蚁、几百头有翅繁殖雄蚁和雌蚁、一头(单蚁后型)或多头(多蚁后型)繁殖蚁后及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幼蚁(卵、幼虫及蛹)组成。一头蚁后每日可产1 500~5000粒卵。卵经过7~10d的胚胎发育后孵化成无足的、蛆状幼虫。幼虫的发育经过4个龄期。卵至成虫发育历期:20~45d(工蚁)、30~60d(大型工蚁)、80d(兵蚁、蚁后和雄蚁);成虫寿命:蚁后约6~7年,工蚁和兵蚁寿命约1~6个月。

新建的蚁巢经过4~5个月的时间成熟并开始产生有翅生殖蚁,进行婚飞活动。成熟的蚁群一年能产生4000~6000头有翅生殖蚁。只要条件适宜,成熟蚁巢的红火蚁在一年中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生婚飞,通常以春秋季节居多,3~5月份是婚飞盛期。红火蚁的交配行为可能发生在90~300m的高空,雌雄蚁一般交配1次。交配后的雄蚁很快死亡,雌蚁随风飞行,扩散到与原巢几米或几十米远的地方着陆、脱翅,有的还可飞行3~5km降落寻找地点筑新巢。

【传播途径】  红火蚁的入侵、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随洪水流动扩散,也可随搬巢而作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主要因园艺植物、草皮、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空货柜、车辆等运输工具污染等作长距离传播。

【检测方法】

1.红火蚁疫情调查  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法、目视法及诱饵诱集法调查红火蚁疫情。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调查时,首先应明确具体的地理位置、调查范围大小。如发现可疑蚂蚁,应尽量获取调查地点、调查植物等对象详细的背景资料,包括群众最初发现红火蚁为害的可能时间、为害情况、可能的来源、调入植物的来源、调入时间等。除问卷调查外,其他各种调查中,一般需要采集蚂蚁标本,明确标出所取样本/标本的瓶号、地点、日期、调查人,并在样本瓶中放人一张用铅笔写好的相同内容的标签纸。

(1)问卷调查法。采取询问的方法向当地机构/居民调查了解红火蚁发生、为害情况,分析、获取蚁害的传播扩散情况及其来源。每个居民委员会或行政村询问调查20~30人以上。对询问过程发现的红火蚁可疑存在地区应迅速进行深入重点调查。

(2)目视法

开车目视法:行车时速需在20km以下。每5km随机调查3次,每次调查200m长路段。重点是观察路右侧草坪、绿化带、荒地、田埂、树木、电线杆基部等地点是否有隆起的蚁丘。

步行目视法:以街道办事处(乡镇)或居民委员会(行政村)为单位选定调查区域,计划的行走路线要覆盖整个调查区域。步行观察附近有无可疑蚁丘,重点调查红火蚁发生风险高的地点如公园、住宅区的草坪、绿化带、苗圃、荒地、田埂、河岸、水库和池塘周围、废土场、树木、电线杆基部、高尔夫球场以及可能调入盆栽植物、垃圾、肥料的地点。

如发现可疑蚁丘须仔细检查,测量蚁丘长、宽、高(以地面为基准),采取蚂蚁标本,并用红色标志牌或标志旗插于其旁,标定位置。

(3)诱饵诱集法。在未见明显蚁巢/蚁丘的高风险区域进行,以明确是否是疫点或发生区准确边界。诱饵诱集法中常用的诱饵包括火腿肠、午餐肉等,常用的配置方式是容器+火腿肠片或午餐肉块,铁丝+火腿肠片或午餐肉块。按方格式设置诱饵,两诱饵间距离10m,并用标示旗标定诱饵位置。根据调查面积大小调整诱饵数量,但要多于10个,应尽量覆盖所有的调查区域。诱集时间应在上午8时至下午5时红火蚁活动较密集的时段。放置后30~60min左右收回,取出红火蚁、制成标本供鉴定种类、计算数量。注意:诱饵诱集法只有在约20~32℃温度范围内才有效。

2.产地检疫  对生产场地采用目测法和诱集法进行全面调查。

(1)目测法。调查生产场地周围环境中尤其是荒草地、垃圾堆、草坪等地是否有红火蚁、蚁巢、蚁道。随机抽取应检物品目视表面和里面,注意有无红火蚁、蚁巢、蚁道。如发现红火蚁,收集于标本瓶中,用70%酒精浸泡,并标明产地检疫单编号、物品类型、产地、日期、采集人及发现情况。

(2)诱集法。方格式设置诱饵,每10m1个。诱饵设置区域要覆盖所有生产场地及应检物品。

3.调运检疫  采用目测法或诱集法检查调运应检物品是否有活动的红火蚁,是否有蚁巢、蚁道等痕迹。

(1)目测法。从不同部位目视应检物品表面和里面,注意有无红火蚁、蚁巢、蚁道。如发现红火蚁,制成标本,并标明农业植物调运检疫单编号、物品类型、产地、日期、采集人及发现情况等。

(2)诱集法。如应检物品较多,体积较大(≥5m3),除采用目测法检查外,还可采用诱集法进行检查。具体方法是在应检物品的表面不同部位放置诱饵(火腿肠片,厚度5mm;或午餐肉块,大小1cm3左右),约20~30min后迅速取出,检查诱饵上是否有蚂蚁。

根据受检物品数量的大小,放置的诱饵数量不同,但最少5片/块以上。用铁丝穿过诱饵插于应检物品上,使诱饵紧贴于应检物品表面。诱集法适用条件:气温在20~32℃以上。

不同类型的应检物品检查部位、数量不一样。带土苗木、盆栽植物和花卉等其他植物时按随机法和代表性原则进行多点抽样检查。当土壤及介质土、草皮总量小于5000kg,按总量的10%左右进行棋盘式分上、中、下三层抽查;当总量大于5000kg,按总量的5%~10%取样抽查。采用诱集法检查时,每1000kg放置一个诱饵,但一批应检物品最少放置5片/块以上。其他应检物品如器具/机械、集装箱、木材、木包装等按随机法和代表性原则进行多点抽样检查,重点检查黏附、残存土壤、杂物的部位。

【检疫措施】  严格控制红火蚁发生区物品外运,防止人为携带疫情外传。对发生疫区外调的物品、运输工具进行严格检查及消灭红火蚁处理,防止任何可能带有红火蚁的货物调出疫区,同时做好产地检疫工作。

(1)严格限制从发生区外运垃圾、土壤、农家肥料、草皮、干草、作物秸秆、盆栽植物、带土植物、运土工具/设备等;

(2)检查、监测出入境交通工具,防止红火蚁的人为传播扩展;

(3)彻底清除经过发生区的主要交通干线两旁的红火蚁;

(4)严格控制疫区外运物品,做好产地检疫防止红火蚁外传;

(5)防止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红火蚁随水流传播,加强对经过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的江河堤岸巡查,彻底消灭沿河堤岸的红火蚁;

(6)在适当的地方设立封锁检疫站,进行严格检查处理,防止红火蚁随货物外运;

(7)加强宣传培训工作,提高群众认识,自觉采取行动防止红火蚁扩散。

在调运检疫或产地检疫中常用药剂种类有阿维菌素、联苯菊酯、敌敌畏、毒死蜱、二嗪农、苯氧威、氟虫腈、氟蚁腙、烯虫酯、蚊蝇醚、七氟菊酯、氯氰菊酯等。

【防治方法】  根据红火蚁发生和为害的特点,可采取环境清理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除扑灭。

(1)清理红火蚁孳生地的垃圾、食物残渣和杂草,尽量减少红火蚁适宜发生为害的环境。所清理的垃圾可采取焚烧、农药处理或高温堆沤的方法就地处理,禁止外运以防传播。

(2)采用分步施药最终扑灭的方式进行防治。首先在蚁巢附近的活动觅食区撒放饵剂,防治后要进行持续监测,大约在7~10d后检查,再根据实际情况反复使用诱饵或对蚁巢进行灌药处理,直至半年内不再发现红火蚁为止。

制作毒饵的药剂有氟蚁腙、蚊蝇醚、苯氧威、烯虫酯、阿维菌素、氟虫腈、多杀菌素等,进行单个蚁巢处理的药剂种类有氯氰菊酯、联苯菊酯、阿维菌素、氟虫腈(锐劲特)、甲萘威、毒死蜱、乙酰甲胺磷等。

应根据有关技术规范进行防治或进行防治技术试验,并科学全面评价防效。

【我要纠错】【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