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查询 > 植保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2018-11-02 15:11 来源:浙江植物保护检疫信息网 作者: 【字体: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三大传统病害之一,在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为害,尤以华东、华南和华中稻区发病重,流行频率高,为害损失大,在重发年份一般造成水稻产量损失10%-30%,发病严重的可达50%,甚至90%以上。水稻白叶枯病是流行性病害,历史上几度流行成灾,我省在20世纪70-90年代发病较重,危害损失大;随着抗水稻白叶枯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以及在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关键期的综合防控,该病发生面积逐步下降,发生为害较轻。20 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该病一直发生较轻,差不多沉寂了20年。近年来除了温州地区瑞安、平阳,台州三门、仙居,衢州衢江、江山等老病区常年发生外,诸暨、永康、龙游、金华等地区水稻白叶枯病出现“老病害新流行”的新问题,全省呈现发病点增多趋势,部分水稻感病品种如中早39、甬优15、甬优1540等发病较重,发病程度逐步加重、发生面积逐步扩大,对我省水稻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病原: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Xanthomonas oryzae,称水稻黄单胞菌,属细菌。稻白叶枯病菌菌体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和荚膜,菌体外具粘质的胞外多糖包围。在人工培养基上菌落蜜黄色,产生非水溶性的黄色素,呼吸型代谢,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不同。自然条件下,病菌可侵染栽培稻、野生稻、李氏禾、茭白等禾本科植物。病菌血清学鉴定分三个血清型:Ⅰ型是优势型,分布全国。Ⅱ、Ⅲ型仅存在于南方个别稻区。病菌生长温限17-33℃,最适25-30℃,最低5℃,最高40℃,病菌最适宜pH6.5-7.0。

发病条件: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有菌脓溢出,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低洼积水、雨涝以及灌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

台风暴雨或洪涝灾害容易造成白叶枯病暴发流行。偏施氮肥,深水灌溉,特别是受淹的情况下发病严重。受淹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发病越重。串灌、漫灌致使病原菌随水流传播,扩大危害。品种之间的抗病差异明显。稻株抗病力一般在分蘖末期开始下降,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易感病。气温在26-30°C,相对湿度在90%,多雨、日照不足、风速大的气候条件下,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

一般籼稻重于粳糯稻,晚稻重于早稻。早稻秧苗感染后往往不表现症状,成为带菌苗。晚稻在三四叶期就可表现症状。秧田期淹水,秧苗期淹水,秧苗被感染的机会增多,淹水没顶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秧苗带菌率越高。当带菌苗或显症状的秧苗移栽到大田后,到分蘖末期稻株抗病力降时开始发病,成为中心病株。以后又在病株的病部产生大量的菌脓,借灌水和暴风雨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在田间不断扩大蔓延。

症状识别: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初起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故称白叶枯病。在籼稻上的白叶枯病斑多半呈黄色或黄绿色,在粳稻上则为灰绿至灰白色。在感病品种上,初起病斑呈开水烫过的灰绿色,很快向下发展为长条状黄白色,在我国南方稻区一些高感品种上发生凋萎型白叶枯病,主要发生在秧苗生长后期或本田移植后1~4周内,主要特征为“失水、青枯、卷曲、凋萎”,形似螟害枯心。

诊断方法:将枯心株拔起,切断茎基部,用手挤压,如切口处溢出涕状黄白色菌脓,即为白叶枯病。若为螟害枯心,可见有虫蛀眼。在潮湿后早晨有露水情下,病部表面均有蜜黄色黏性露珠状的菌脓,干燥后如鱼子状小颗粒,易脱落。或在病健交界出剪下一小块病组织放在玻片上,滴上一滴清水,再加上一玻片夹紧,约1分钟后对光看,如切口有云雾状雾喷出,即为该病。也可剪一段6厘米长病叶,插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一昼夜,上端切口如有淡黄色浑浊的水珠溢出,即为该病。

防治方法:防治白叶枯病必须以抗病良种为基础,杜绝病菌来源为前提,秧苗防治为关键,肥水管理为重点,在初发病期施药防治为辅助的综合措施。

①加强植物检疫。禁止随意调运种子,不要从病区引种。引种时要严格地进行种子检验。

②选用抗病品种。推广种植抗病良种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有效的措施。在水稻白叶枯病发病流行区,要因地制宜地选育推广抗(耐)病品种,及时淘汰高感品种,加强品种轮换,避免单一品种的长期种植,导致品种抗性的退化和丧失,引发病害的流行。从品种类型看,一般糯稻抗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

③开展种子消毒。种子带菌是白叶枯病发生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种子消毒可选用85%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300~500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500倍液等,浸种12~24h,浸种后洗净再催芽播种。

④清除病残体。水稻白叶枯病可以在稻种、稻草和稻桩上越冬,老病区以病稻草传病为主。水稻收获后,病稻草、病稻桩以及田边杂草应及时清除,不能直接还田。不用病稻草覆盖秧苗,不用病稻草捆秧,以防病菌传入秧田,带入大田。对带病田块,可深耕灭茬,有条件的可实行水旱轮作,以降低菌源。

⑤培育无病状秧。秧田应选择地势高,无病,排灌方便,远离稻草堆、打谷场和晒场地,连作晚稻秧田还应远离早稻病田。在秧田期要防止淹水,切勿串灌、灌深水。

⑥加强肥水管理。健全排灌系统,实行排灌分家,不准串灌、漫灌,严防涝害;按叶色变化科学用肥,配方施肥,使禾苗稳生稳长,壮而不过旺、绿而不贪青。在施肥方面,要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防止贪青徒长,使禾苗稳生稳长,壮而不过旺、绿而不贪青。在水的管控方面,要平整田地,避免低洼积水;要浅水勤灌,适时适度晒田,防止串灌、漫灌,注意及时排涝。

⑦适时药剂防治。加强田间病情监测,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防治”,封锁或铲除发病株和发病中心。秧田在秧苗3叶期及拔秧前3-5天用药;大田在水稻分蘖期及孕穗期的初发阶段,气候有利于发病时,特别是出现病斑,应立即施药防治。药剂每667平方米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100-120克,或20%噻唑锌悬浮剂120mL,或20%叶枯唑(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噻森铜悬浮剂120-130克,兑水50千克喷雾防治。一般情况需连续用药2次,即7天后再施药1 次,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我要纠错】【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